1.理论学习: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对于新课程理论专着,相关论文5篇,要有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体会。学校提供参考书目,印发学习材料,定期进行交流、学习。
2.集体备课:
每周在规定时间、地点集体备课1次,讨论下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探讨教材教法、重点难点疑点。
每学期备课组向学校展示一堂新课程研究课、观摩课,要有教案,有教学反思、有评议。
3.课前预习: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布置预习提纲或预习作业,课前或课堂上作适当的检查。
4.上课:
(1)设置学习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立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可操作,既要有知识、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可在预习提纲中呈示。
(2)创设情境:围绕学习目标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小黑板、现代教育技术、实物、图示等)呈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设置有层次、能促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设问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3)诱思探究:启发、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活动。每堂课至少组织学生开展2次小型讨论活动。教师提问学生至少10人次以上。教师讲授总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思考、探究时间不少于15分钟。
(4)归纳检测:对所讨论、探究的问题,教师要作适当归纳小结,也可让学生归纳。每堂课至少必须预留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堂即时检测,及时反馈,了解学生课堂掌握情况。
每堂课必须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总结、反思、提问。
5.课后作业及辅导:下课后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复习内容及复习要求,课后作业要精选,量要适中,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作业必须全批全收,对部分学生要面批,对有典型性错误的题目要进行个别或集体讲评、辅导,要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细致运算的习惯。作业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
6.教学反思: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每位教师至少写20篇教学反思,每篇字数不得少于150字。
7.相互听课:行政人员、年级组长每周必须听课3节,其他教师每周听课2节,新教师原则上要听1节上1节。听课后要评课,或与授课老师交换意见。要有听课记录。
8.课改论文:结合教改实践,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教改实验论文或经验总结,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本意见在高一年级试行。
礼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