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嘉中学新课程改革有关要求
礼嘉中学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一、校本课程的开设
本学期,高一年级开设8门校本课程。其中一门《文明礼仪·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为指定选修校本课程,共安排18个学时,每周1学时,由高一年级叁位政治教师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及课程教学的实施。以原教学班为单位分班组织教学,教材采用我校教师编写的《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两本书籍,同时配以相关的VCD电化教学。结合这门校本课程的开设,学校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教学形式。这门课程的教案公布在校园网上,其他年级的班主任共享资源,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开展《文明礼仪》知识讲座。其他7门为选修校本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修一门学科,采用走班制的形式组织教学。这些选修校本课程分别由各学科的备课组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的实施。具体要求是:
1.制定校本课程开设方案。课程开设之前,各备课组制定方案,明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授课教师,责任到人。
2.授课教师有教案。授课教师每节课都要有教案,交年级组备查。
3.学生课堂有笔记、课后有作业。上课出勤有记录。课堂笔记、课后作业、上课出勤作为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
4.期中、期末有考核。考核形式丰富多样,可以采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试题、小论文等形式进行,不拘一格。
5.按学分认定程序认定校本课程的学分。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设
本学期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了3个必修学分,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1个课题研究,每周安排3个课时,共计58课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材料过程如下:
首先,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组长和副组长由校长和分管校长担任,组员由教科室、教务处主要负责人及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组成。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规划、组织、领导和指导工作,确保这一课程的开设,并保质保量予以实施。
其次,在班主任、
第叁,课题确定后,指导老师指导课题组成员撰写课题设计方案,协助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开题论证,由指导老师及指导委员会成员提出修改意见、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研究方案是否予以通过。
第四,成员培训及组织实施。指导委员会负责开展课题组长骨干培训,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操作规范,予以共性的方法指导;指导老师负责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具体指导课题的研究活动。研究活动采用课上、课后、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利用周五下午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及双休日、节假日开展研究活动,学校图书馆、电脑室、校园网充分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资源。同时有目的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观看影视片、扫墓、踏青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第五,进行中期评估。要求每个课题组撰写中期评估报告。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采用小组互评和指导委员会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六,结题和成果交流展示。要求每个课题组写出课题结题报告,由指导委员会审定是否予以结题。研究成果通过板报、墙报、橱窗、校园网、校刊等形式予以展示。并组织评选优秀课题。
第七,学分认定。学分的认定依据以下标准进行:
(1)学生是否承担课题研究任务?
(2)学生是否提供课题研究资料?
(3)学生有否课题研究成果?
(4)学生是否按课题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指导委员会、课题组及课题组成员按上述四个指标对每个成果进行评议。每达成一个指标,给予1个学分,达成叁个指标以上的,给予3个学分。
所有研究活动,均要求详细记录在《礼嘉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记载表》上。为保证研究活动按时顺利开展,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进展表”(见“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明确规定了研究的进程、研究的内容、表格的填写及检查责任人员。
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分管理办法
1.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主任评定叁者相结合的方法。
(1)学生自评:学生撰写自我鉴定,从德、智、体、美、劳、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对自己进行描述、自我反思、客观评价。
(2)小组互评:小组同伴之间开展互评,各自为对方写评语。
(3)班主任评定:班主任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考试成绩、自评互评等情况对学生作综合评定。
(4)统一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意见统一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2.学分管理:
(1)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礼嘉中学学分管理实施方案》
(2)严格按学分认定程序认定学分。具体做法是:
①语、数、外期中、期末考试合格(60分以上),其他学科期末考试合格的学生,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②
③公布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④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学校组织学生复习,并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作为水平测试,难度要求低于期中、期末考试。补考合格的学生,再按学分认定程序进行学分认定。
(3)学校建立学生学分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使用“学校行政管理平台”软件,认定的学分记入学生档案及“高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四、对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学校制定了《新课程背景下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几项校本教研的措施:
1.加强新课程的理论学习,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对于新课程理论的专着,阅读5-10篇相关论文,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对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常规检查。
2.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提高教学预设水平。学校统一规定每周二下午第四节为集体备课教研时间。各年级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教研活动,讨论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进度,探讨教材教法、重点难点疑点;同时,不拘形式、时间、地点,随时随地开展研讨活动。
3.开展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校级公开课观摩活动,备课组确定研讨目标,集体备课,然后指定一人执教,然后其他教师观摩,再后进行集体评议、研讨。
4.加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做到:
(1)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2)设置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创设情境并进行设问。
(3)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活动。
(4)教师对所讨论、探究的问题及时归纳,即时检测、反馈。每堂课必须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总结、反思、提问。
5.进行教学反思。结合教学实践,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20篇教学反思。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周一篇教学反思,交校长批阅。利用每周四教师学习时间,组织2-3位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