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比较复杂,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上长期形成的重学生文化成绩,轻学生道德品德提高的应试教育影响还未根本性的改变,这些都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现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之势,据公安部的统计显示:在各类刑事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占70%,其中在青少年犯罪中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犯罪占70%。从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构成看,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大多处于中学阶段。中学生犯罪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这一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同时,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娇惯溺爱、任意放纵或打骂等,都可能促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另外,由于青少年学生是一弱势群体,也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因此,加强青少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方针,学校担负着中华民族复新的重任,更应坚持“以法治教”、“以法治校”,青少年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坚持近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努力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中学生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要组成部分,没有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全民普法水平的提高;就无法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神圣的职责。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叁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德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切实维护在校学生的全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努力使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有新进展
二、 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 有关概念和名词的界定
1、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课程领域的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要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课程开发除了包括目标、内容、活动、方法、资源及媒介、环境、评价、时间、人员、权力、程序和参与等各种课程因素外,还包括了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包含了课程决策的互动和协商。因此,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一般来说,课程开发所关心的课程问题,主要是课程开发的层面、机构、人员及其代表的政治利益、教育价值。
2、校本课程。: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研究的理论
1、、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也要求“从一开始就要在社会关系的总的系统中(这个系统就是社会),即在社会‘脉络’中研究个人。”因此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离不开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研究。
2、课题研究遵循的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研究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反应客观事实,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切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得出科学的结论。
2.教育保护原则,研究中必须认识到我们研究的主体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容易受侵害,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以保护性为主,确保队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3.预防性原则,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将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里,以预防为主,避免更大的损失。
4.社会化原则,要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方针,走大教育之路,充分利用队员实际,组织一支社会化的辅导员队伍,做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叁、研究目标
1、让全体学生牢固地掌握校纪校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预防青少年学生违纪、违法、犯罪的发生,既学法、守法目标。
2、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从事法律知识的个性和特长,使相当一批同学能够在家庭、社区中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能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合法利益,既用法、护法目标。
3、为高校法律专业培养后备人才,引导学有专长的学生确立将来成为“大法官、大律师、法学家”的人生理想,使学校成为“未来法官、律师的摇篮”。
四、研究内容.
1、现阶段中学生的法制意识调查。
2.通过研究和实践,设计、编制和改进法制教育的校本课程教材
3、研究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客观性、社会性、预防性原则。
4、以网络为载体,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有实际效果又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5、新形势下少先队优化、整合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资源对少年儿童开展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五、研究方法:
(一)健全制度。学校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科研秩序。进一步完善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期与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进行研讨和交流,进一步完善《礼嘉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家庭学校制度、教代会制度,青少年学生维权岗制度、奖惩制度、关心下一代工作制度等,构建全面有效的法制教育网络。
(二)巩固、完善课堂教学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采取传授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素质相结合,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政治教师为法制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加强对政治教师法律知识的培训。根据课程改革和教学要求,应将法制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每学期课时不少于10课时。同时,注重法制教育内容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深化和拓展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学习效果,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叁)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法制教育光靠说教不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必须全方位拓展学校法制教育空间。
1、多形式学法。通过开展升国旗仪式、法律知识竞赛、演讲辩论赛、模拟法庭、主题班团活动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家庭委员会,形成家校互动,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组织开展现身说法活动,每年11月组织江苏省第二少管所少年犯到校现身说法活动,并继续开展“大墙内外手拉手·一帮一”活动。
重视网络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依托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教室,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利用网络,广泛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犯罪的认识和抵抗力,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2、辟专栏释法。利用各班的黑板报,学校的法制宣传橱窗扩大宣传面,每学期至少出一期法制教育的黑板报,并开展评比。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内,通过以案释法、漫画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每学期利用影视剧的宣传效果开展普法、禁毒、禁赌、反对迷信等活动。
3、讲案例说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部分学生到少管所开展警示教育。收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引导青少年不要误入歧途。
4、答问题明法。主要通过学校申诉委员会,青少年维权岗、政教处信箱(电话),为青少年学生解难释疑,提供法律咨询。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对老师某些行为的误解,又能化解师生矛盾,还能进一步渗透法律常识。
(四)增强社区、家庭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法制教育具有综合性、立体性,所以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区叁方面的联动,构筑“叁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每学期开办一次家长学校,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法制教育,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礼嘉派出所联系,对学校周边环境加强整治力度,加强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努力为在校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
总之,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事关祖国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校将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将青少年培养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六、可行性论证
1、 学校资源优势: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中,偏离市区,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又较高。这是我校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来创建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最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起到“以法促智”的作用。我校是武进区法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区依法治校、区教育局、区司法局、区法学会等五家单位联合确定我校为“法制教育示范点学校”。通过几年的努力,2001年我校被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法制教育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02年8月,我校又被江苏省司法厅、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我校的发展教育先进事迹多次在武进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能够交流,并在《江苏教育》杂志、《常州日报》上宣传报道。
校内开辟了法制教育橱窗、黑板报、“丰华之声”广播站等宣传阵地,订阅了《法制日报》、《江苏法制报》、《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等多种法制报章杂志,学生人手一本《法律知识读本》,教师人手一本《“四五”普法教师读本》。把法制课排进教学计划,定期开展发展讲座,每学期组织师生卡站法律知识考查。
2、法制教育传统活动优势
武进区司法局副局长是我校法制副校长。这是我校开展发展教育的有利条件。成立了发展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礼嘉中学发展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校法制教育动机吧思路和具体要求。结合“四五普法”的要求,把全体较职工列入法制教育的重要对象,认真贯彻实施《江苏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死个五年规划》,聘请法学专家开展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后,我校积极利用国旗小讲话、培训班、黑板报等手段,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每学期,我校开展一次“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组织全校师生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览;组织部分学生去省少管所考察,与少年犯开展“手拉手”活动。武进区158法律服务中心把法律知识送进校园,交给师生。在区司法局的牵头下,学校开展了法律咨询信箱挂箱仪式。
学校坚持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制度,严格按照出旗、升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四个环节规范操作,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德育活动.
七、研究计划
课题组组长: 尹建文 中学高级教师 副校长
课题组成员: 顾国南 中学高级教师
王学群 中学一级教师
邱晓波 中学一级教师
秦建英 中学二级教师
孙 晔 中学二级教师
吴 超 中学二级教师
贾银波 中学二级教师
龚静洁 中学二级教师
丁晓春 中学二级教师
李云波 中学二级教师
1、课题成员分工:课题组负责人尹建文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其他成员根据课题的规划具体开展研究工作。
2、课题研究的分阶段计划
(1)准备阶段(2005年9月——12月)完成课题设计方案,组建课题组,进行课题分工,制订研究工作制度,与课题组成员签订协议,做好申报工作。
(2)研究的实施阶段(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具体开展实验、调查、比较等研究工作。本课题实施的初步设想是:
第一,每学期初。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和培训活动,学习最新的相关法律知识及相关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掌握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技术,为课题研究的卡站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在部分年级设立的课题研究实验班,精心设计,按照实验操作要求对实验班开展实验工作,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分别进行前测、中测和后测,并与对照班进行分析比较。
第叁,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全校性法制教育活动,面向全市开设一次大型法制教育主题观摩活动,聘请专家观摩指导。
第四,组织理论水平高、具有一定实验经验的教师编完善《与法同行》法制教育校本课程教材。
第五,课题组骨干成员要结合课题研究内容每学期在市级年会或报章杂志上发表论文1—2篇。
(3)总结评估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2月):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评估,整理台章资料,完成研究报告、结题。
课题主持人: 尹建文 王学群
所在单位: 武进区礼嘉中学
申报日期: 2005年12月
拟结题时间: 2008年12月
常州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填 写 说 明
1、常州市教科研课题均填写此表。
2、申报人不需填写“项目类别”和“编号”。
3、本表用计算机打印或钢笔认真准确地填写,一式叁份。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
王学群 |
|
男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75年10月 | |||||
|
副 校 长 |
|
中学高级 中学一级 |
研究专长 |
高中政治教学 | |||||||
最后学历 |
大学本科 |
最后学位 |
法学学士 | |||||||||
工作单位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联系电话 |
6231234 | |||||||||
通讯地址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邮政编码 |
213176 | |||||||||
电子信箱 |
| |||||||||||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不含主持人) |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
顾国南 |
中学高级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初中政治 |
问卷调查 | ||||||||
邱晓波 |
中学一级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初中政治 |
法制教育与教学结合研究 | ||||||||
秦建英 |
中学二级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高中政治 |
收集资料、学生活动 | ||||||||
孙 晔 |
中学二级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高中政治 |
收集资料、学生活动 | ||||||||
吴 超 |
中学二级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高中政治 |
收集资料、学生活动 | ||||||||
贾银波 |
中学二级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高中政治 |
法制教育与教学结合研究 | ||||||||
龚静洁 |
中学二级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高中政治 |
法制教育与教学结合研究 | ||||||||
丁晓春 |
中学二级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高中政治 |
法制教育活动形式 | ||||||||
李云波 |
中学二级 |
武进区礼嘉中学 |
初中政治 |
法制教育活动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题主持人(2003年10月前)曾担任过哪些教育科研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如何 | |||||
课题级别 |
课题名称 |
批准时间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完成情况 | |
常州市级 武进区级 武进区级 |
对中学生开展活动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中学思想政治活动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政治课堂教学的研究 |
2002.3 1999.3 2000.3 |
全面负责 全面负责 全面负责 |
研究过程中 区一等奖 区一等奖 | |
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着作 |
论文或着作名称 |
出版部门或发表报刊 |
日期 | ||
《电教助学效果好》 |
杂志《政治教育》发表 |
1998年2月 | |||
《充分发挥电教手段功能 努力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
武进市壹等奖 |
1999年1月 | |||
《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
武进市壹等奖 杂志《常州法学》发表 |
1999年1月 | |||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
武进区壹等奖 |
2002年10月 | |||
《充分发挥电教手段 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研究》 |
常州市二等奖 |
2002年10月 | |||
《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活动教学的思考及其操作策略》 |
常州市二等奖 |
2003年1月 | |||
《运用网络技术 创设“情境-目标”教学模式》 |
武进区二等奖 |
2003年10月 | |||
|
|
| |||
|
|
| |||
|
|
| |||
|
|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4、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请分4部分逐项填写,限2500字内,可附页) 1、 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比较复杂,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上长期形成的重学生文化成绩,轻学生道德品德提高的应试教育影响还未根本性的改变,这些都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现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之势,据公安部的统计显示:在各类刑事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占70%,其中在青少年犯罪中十五六岁的青少年犯罪占70%。从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构成看,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大多处于中学阶段。中学生犯罪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这一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同时,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娇惯溺爱、任意放纵或打骂等,都可能促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另外,由于青少年学生是一弱势群体,也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因此,加强青少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方针,学校担负着中华民族复新的重任,更应坚持“以法治教”、“以法治校”,青少年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坚持近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努力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中学生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要组成部分,没有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全民普法水平的提高;就无法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神圣的职责。 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1)主要视角。坚持课堂教学与活动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注重法制教育内容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深化和拓展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学习效果,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重视网络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依托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教室,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利用网络,广泛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犯罪的认识和抵抗力,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2)研究方法和途径 。①巩固、完善课堂教学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采取传授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素质相结合,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政治教师为法制教育的骨干力量,应加强对政治教 师法律知识的培训。根据课程改革和教学要求,应将法制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每学期课时不少于10课时。 ②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③增强社区、家庭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客观性原则 、教育保护原则、预防性原则、社会化原则。 (3)研究目的 ①让全体学生牢固地掌握校纪校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预防青少年学生违纪、违法、犯罪的发生,既学法、守法目标。 ②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从事法律知识的个性和特长,使相当一批同学能够在家庭、社区中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能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合法利益,既用法、护法目标。 ③为高校法律专业培养后备人才,引导学有专长的学生确立将来成为“大法官、大律师、法学家”的人生理想,使学校成为“未来法官、律师的摇篮”。 (4)重要观点 ①现阶段中学生的法制意识调查。 ②通过研究和实践,设计、编制和改进法制教育的校本课程教材 ③研究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客观性、社会性、预防性原则。 ④以网络为载体,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有实际效果又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⑤新形势下少先队优化、整合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资源对少年儿童开展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创新程序。在整个校本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思考、探究、合作,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事实例加深学生的法律观念。开辟第二课堂,经济开展各项法律教育活动,开展学法用法的时间活动,提升法制意识。 (1)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叁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德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切实维护在校学生的全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努力使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有新进展 4、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我校是武进区法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区依法治校、区教育局、区司法局、区法学会等五家单位联合确定我校为“法制教育示范点学校”。通过几年的努力,2001年我校被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法制教育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02年8月,我校又被江苏省司法厅、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正在创建法制特色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杂志 《法制日报》、《江苏法制报》、《法律知识读本》、《“四五”普法教师读本》 |
叁、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负责人尹建文完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政治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学思想政治活动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研究,并获武进区一等奖、课题《对中学生开展活动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研究过程中。 学校资源优势: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中,偏离市区,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又较高。这是我校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来创建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加强校风校纪建设,最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办学质量,起到“以法促智”的作用。我校是武进区法学会团体会员单位,区依法治校、区教育局、区司法局、区法学会等五家单位联合确定我校为“法制教育示范点学校”。通过几年的努力,2001年我校被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法制教育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02年8月,我校又被江苏省司法厅、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我校的发展教育先进事迹多次在武进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能够交流,并在《江苏教育》杂志、《常州日报》上宣传报道。 法制教育传统活动优势 武进区司法局副局长是我校法制副校长。这是我校开展发展教育的有利条件。成立了发展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礼嘉中学发展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校法制教育动机吧思路和具体要求。结合“四五普法”的要求,把全体较职工列入法制教育的重要对象,认真贯彻实施《江苏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死个五年规划》,聘请法学专家开展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后,我校积极利用国旗小讲话、培训班、黑板报等手段,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每学期,我校开展一次“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组织全校师生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览;组织部分学生去省少管所考察,与少年犯开展“手拉手”活动。武进区158法律服务中心把法律知识送进校园,交给师生。在区司法局的牵头下,学校开展了法律咨询信箱挂箱仪式。 学校坚持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制度,严格按照出旗、升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四个环节规范操作,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德育活动。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中有两名中学高级教师,一名常州市骨干教师,80%的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 |
四、研究计划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主要研究阶段 |
完成时间 |
课题组成员分工 |
阶段成果形式、数量 |
第一阶段 |
2006.12 |
收集资料、开展活动 |
阶段性论文、学生小论文、教师论文 |
第二阶段 |
2007.12 |
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开展活动 |
结题报告、教师论文、学生小论文、各种形式的活动、校本教材 |
第叁阶段 |
2008.12 |
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开展活动 |
结题报告、教师论文、学生小论文、各种形式的活动、校本教材 |
|
|
|
|
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
最终研究成果形式和数量 |
预期达到的目标 |
承担者 |
1、 学习材料汇编 2、 校本教材一套 3、 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集 4、 主题论文集 5、 阶段性实验报告、经验总结 6、 学生实践活动案例集 7、 结题论文 |
使学生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为高校法律专业培养后备人才;教师法律意识增强 |
课题组全体成员 |
本课题完成的时间:本课题拟完成的时间: 2008年12月 |
五、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请注明该课题是否拟推荐为辖市区级课题或常州市级课题等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3、市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