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堂焕发生命力
武进区礼嘉中学 秦建英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新课程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政治教师的心田。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触及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上幸福自信的“庄稼”,从而排挤掉那些自卑、粗俗、自私的杂草。教师的精神之爱应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人性的光辉里。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来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生命自由地发展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一个显着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是独立于世的人,而不是任人打造出来的产物。他们虽不成熟,但并非一无所知,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但不乏独到见解。为此,教师应思考怎样的课堂语言才最适合与学生交流并产生共鸣?怎样的课堂情境才最令学生思绪飞扬?怎样的活动方式才最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乐此不疲?
“我们的民族”是高叁思想政治课教学难度较大的一节课。我曾这样尝试过:上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查阅与我国民族关系有关的读物、图片资料;上课时,我巧妙构思,有创意地将整个教学的流程分成叁大板块:“少数民族游览线”“少数民族沧桑历史”“少数民族辉煌明天”,每一板块都由学生唱主角,既有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也有各小组之间不同观点的辩论,归根到底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凭借精练的口头语言和恰当的体态语言进行点拨、诱导、激励和促进。
第一板块“少数民族游览线”,采取学生导游的方式,四个组分别推举一位“导游”,将全组集体加工的信息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在“导游”的描述下,将壮、回、维吾尔等一个个少数民族的区域特点、语言特征、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情况尽显课堂之中。期间不是有同学向“导游”发问,诸如:“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民族统一为什么始终是主流?”“国家普遍使用普通话,为什么我国还要提倡尊重少数民族语言习惯?”“国家对待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和依据是什么?”由于是学习过程中随机涌现的问题,不仅“导游”有些语塞,就
第二板块“少数民族沧桑历史”,展示少数民族在旧社会受压迫、受剥削的历史。仍由学生自己介绍。有的小组专门搜集了大量历史图片,有的小组搜集了许多文字资料。通过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大家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第叁板块“少数民族辉煌明天”,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历史的一页终究翻过去了,全国各族人民终于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那么,能否从政治、经济、哲学角度畅谈民族共同繁荣呢?”各个学习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把整个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发言中,有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对边疆地区的稳定、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有的认为“应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的认为“应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发展”;还有学生认为“应从内、外因角度看少数民族的发展”。不管哪一种观点,都有比较充分的资料支撑,这表明学生尝试运用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中,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观这节政治课,学生始终处在浓厚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辩论,以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课堂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将视野投放在广域的空间,迁移语文、地理、历史、时政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赋予了课程以全新的含义。
二、追求教育的真谛,促进生命智慧地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不应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让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田里打下自信成功的底子,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1.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
师:你们购买东西有索取发票的习惯吗?前些天,我买了一个MP3盘。当时售货员给了我两个价格:不开发票——238元,开发票——250元。你们说我该付238元呢,还是付“二百五”?
生:“二百五”。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我该付“二百五”?
生:付了250元,万一今后这个盘有质量问题,你可以凭这张发票向商家索赔。
师:你是说拿到发票就等于获得了消费者的索赔权是吗?看来你的维权意识很强。
生:商家向你开具发票后,他就必须向税务部门上缴一定的税款,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
师:你说得很好。为了保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为了尽一份公民依法纳税的义务。我愿做这“二百五”,我拿到了发票。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依法纳税。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与学生迅速形成了“我—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这种关系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使学生获得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与他人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其整个一生。
2.创设睿智选择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打过这样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也去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元气,他到明天就什么都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去。一定程度上讲,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丝毫可选择性,其结果是十分有害的。
在教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学生对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难以理解,我创设以下富有趣味性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青年人开车在郊外的马路上,当到达一个公交站台时,他停下了车。因为他发现,站台上有叁个人正在焦急地等着车:一个是急需救助的病危中的老人;一个是曾经对他有过救命之恩的医生;一个是他一生中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就再也找不到的生命的另一半。因为他的车,只能带一个人。带谁呢?他犹豫着……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后,我让学生分组发言,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引发了其他学生强烈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无所谓对与错,当然在选择时也应当尽量选择最优的方案。但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一种价值观在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价值观就像一把尺子、一杆秤,当你需要作出决定时,指导你抉择。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育必先肯定人是自由的,有权选择怎么做,包括接受或拒绝所教的东西。教育的最大力量在于学生自己,教师应创造条件,多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向前走。
3.创设真理辨析的课堂
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是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我们经常发现: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缺少的不是语言能力,而是思想。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的充满灵性的感悟,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创造。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辩证批判的人,我们怎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而要增加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辩论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
在讲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中
当然,选择具有一定价值的辩题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时,我们可针对学生的种种疑虑让学生辩论。在一堂又一堂的辩论课上,学生之间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有了质疑批判的胆量,有了异想天开的创意,有了标新立异的观点,相信柏拉图那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会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钥匙。
叁、构建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机制,促进生命和谐地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新课程实施没有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评价机制,课程实施就会落空。如果一堂课没有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那就谈不上实施新课程。
1.提倡分层评价
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结构存在着一定差异,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标准是不合理的。因此,要求教师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这需要进行分层评价。如对优等生可从使用理论的精当性、理论分析的逻辑性、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方面评价;而对于后进生可从是否大胆发言、意思是否正确等方面评价。
2.倡导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传统的评价机制把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课堂上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
当然,评价学生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去分析、综合,作出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