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办公平台登陆
您好,超级管理员!&苍产蝉辫;进入后台
网站公告: 喜讯:热烈祝贺我校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申报公示喜讯:在2023年常州市高中音乐优质课评比中,我校陆恬老师荣获二等奖,特此祝贺!喜讯:在2023年常州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中,我校荣获中学组壹等奖(指导老师:戈玉燕、陆恬),特此祝贺!?喜讯:在第叁十四届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中,我校余乐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李丛旭、钱宝权陈嘉宇、陈忆凡、孙灿、韩青峰同学荣获高中组叁等奖,特此祝贺!
  栏目列表
  快速连接  
04-10
  • 常州市特级班主任怀宁04-09
  • 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戈玉燕04-05
  • 五云楼11-16
  • 校门11-16
  • 体能训练中心11-16
  • 六艺楼11-16
  • 问渠楼11-16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活动快讯>>正文内容
     
    浅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与处理
    发布日期:2006-05-15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2006年5月15日

    浅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与处理

    武进区礼嘉中学  秦建英

    “这节课讲得好”与“这节课问得好”究竟哪啊节课好?也许有人会想,这不一样吗?但如果我们对怎样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方面有所思考的话,不难回答——后者好。前者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的是注入式。而后者,以设置问题为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师的教法,作为教师面临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动,而在教育评价测试中,又要以学生个体为主,即独立思考、探究。这两点看似矛盾,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问题设置、处理得当,可使这两点达成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如何设置、处理好问题,我认为应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问题化

    以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曾倡导:目标——分层——导学的授课模式。很多教师在出示目标时,习惯于把《大纲》中的目标原封不动地打在投影上,例《我国的外交政策》这一框:1.知识方面: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结合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说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2.能力方面:结合我国外交活动,分析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觉悟方面:正确认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和我国的对外活动,增强民族自尊性、自信性和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妨站在学生角度来想想,学生毕竟是学生,“知识、能力、觉悟”这叁个层次,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很难把握,学生只能定性地想:我应该记住这些,我应该这么做,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并未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改上,只是形式、花样变了,而真正的新理念没有体现出来。教师应该是引,而不是牵。实际上,我们只要换个方式,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目标:本框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如下问题:1.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外交政策?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为什么要强调独立自主?5.举例说明我国是怎样坚持这一外交政策的?6.假若你是一名中国外交官,会如何看待中东局势?中国应有的态度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联系了旧的知识(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又学习新的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理解这个层次上,我们可通过设置问题的难度来帮助他们加以区分。这样的问题目标,在预习时,我们可以在新课前给学生,可使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避免走马观花式的盲目预习。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主动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教学过程问题化

    现在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以前,我们做得很多的是:在预习这一环节上,抓住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设置合理,处理的得当,也可体现出来。

    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上课,而不是带着教案去上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出问题目标后,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可对本框知识点有所领悟。这时教师再按层次,有条不紊将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地问下去。在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可作以下尝试:(1)通过学生举手向教师反馈信息,举手多的,教师不必多讲。(2)问题较难的,学生举手不多,会出现一时的沉默这种现象,教师会认为课堂气氛沉闷。我想,一节课是要有良好的氛围,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但我们更需要独立思考的沉默,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一阵沉默后,教师进一步通过学生的举手反馈信息。如寥寥无几,这时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这时预习充分、领悟好的学生会豁然开朗,而有可能大部分同学还在沉默中独立思考。这时教师再运用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极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合作、互动探究能力。

    在经过小组的合作、互动、探究学习后,学生会有很多新颖出奇的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他们思维碰撞后的灵感,也是教师引出下面问题的源泉。如我在讲“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时,因教材内容单一,又比较抽象,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问题:(1)“一国”是指什么?“两制”是指什么?(2)“一国两制”为什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3)高度自治权体现在哪些方面?高度自治权与高度自主权有何区别?(4)高度自治权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异同?(5)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如何解释在香港地区同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既掌握了知识,又深化了知识,从而取到了满意的效果。

    有些问题答案如超出教师的想法,教师不应草率处理他们的思考结果。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领会,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有效地迸发。在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时,尽量从多角度设计问题。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王某一家五口,本人承包责任田,税后收入不错;妻子开了一家杂货店,收入一般;儿子在中国银行工作,工资丰厚,业余时间还炒股,赚了不少钱;女儿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老母靠出租房屋获得租金。试问:(1)王某一家五人分别属于何种收入?(2)这种分配形式说明了什么?(3)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里从多角度去考查“按劳分配的形式”和“其他分配形式”。)

    叁、课堂总结问题化

    一堂课下来,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需要总结,同时得到反馈信息。我们可用一课一测,但新课程,新理念,更应该有新的评价标准。这时,我们不防再回到问题目标中去,把问题目标作为抢答题,让学生自我总结,同时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也可略作变动,作为思考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可更进一步变为探索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问生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与教师不再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教师应该是源头,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活水,学生才能源源不断得到许许清澈的泉水。

    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重要一点取决于教师设置问题是否合理,取决于处理问题是否得当。一节课上的好,应该是问出来,而不是讲出来的。

     

    参考文献:

    《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