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优秀论文评选
建设学校“人本文化”,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陈忠良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发展的需要。人本文化建设与发展,要求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始终保持一个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头脑,既要有识别教育改革机遇的敏感性,又要有捕捉学校发展机遇的胆识。
叁年前,我校从教育的内容到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的行为方式,从隐性课程到显形课程,大胆进行教育的改革,让教育从文本回归到人本,从理性走到教育的理性与人性的融合,让教育走向人本的教育,更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叁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神与文化,我们谓之为“人本文化”。
一、学校“人本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其实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功能在于“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学校文化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源泉,是教师受教育与教育学生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学校文化土壤的改造。所以,具有学校个性特征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1.树立正确的大教育观,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人本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课题。要明确教育根本功能定位的新发展,把教育观念的转变重点放在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上;放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与创新上,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为学法服务,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树立新的课程观,坚持用科学的课程价值观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明确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新课程实验的目标就是追求教育的极致,反对竭泽而渔,拒绝只图眼前的利益而损害教育的长远效应,它关心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关注教育的效能,实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效教育。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基于对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能动性、差异性、生命性,形成科学的学生观。
4.树立科学的的教研观,让教师们真正懂得教科研源于素质教育,课题源于教学实践,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明确“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专家,结果即成果”。要让教师对课题研究从自我取向和任务取向提升为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5.树立新的评价观。让教师们真正明确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突出评价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把发展性功能作为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要点。解决为什么要评价、评价的原则、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和怎么评价的问题,让评价真正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二、学校“人本文化”的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人本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和实质。让“人本教育”思想内化为礼中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礼中人的教育行为方式,并在实际与研究中沉淀为学校的“人本文化”。这是礼中发展的过程,也是礼中发展的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实行学习化管理,并主要通过如下一些策略来实现:
㈠建立校本学习观,健全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机制
1.建设学校学习型组织,必须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课程改革实践已将学校由教育活动的工具转向本体,由教育决策的边缘走到教育决策的中心,使学校成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健全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工作重点。为此我们以课题的组织、学习、实施、研究为手段和目的,着手组织学习型组织。学校成立了学校课题“人本文化”研究,教师们在初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在总课题下成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全程、全面参与课题的学习、实践和研究。
2.建立校本教研,是由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构成叁位一体的研究关系。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发展,在反思中开放自己,使校本研究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凝聚教师、调动积极性的催化剂。。要倡导每一位教师成为善于思辨的人,不仅在思辨中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而且通过思辨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校本研究要发挥教师这个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的群体作用。作为生命体,每一位教师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心理历程,在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心理素质、学业水平、工作能力乃至个性爱好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也是独特的。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积极去发现其价值,具备驾驭这个群体的能力和艺术,把学校建成教师实现其实现生命价值的摇篮。
㈡建立人本管理观,健全人本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机制
1.人本管理的基点,就是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要设法为发挥教职员工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教职员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要求教职工服从学校组织的目标外,还需要更多地顾及教职工的利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
2.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发现每一个教职工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学校的根本意义在于发展,在管理制度下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活得有尊重和有价值。新课程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实践探索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学生和教师的兴趣、需要、优势和长处,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创造相应的条件,营造适宜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3.人本管理的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追求“发现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促进师生学会发现,发现他人的长处,在比较中提高;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不断进步。学校管理者要真正成为教师创新的发现者、教师开展探索活动的支持者、排难者,成为教师心目中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仁者加智者。
4.人本管理的目的,是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通过某种刺激,使师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师生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进一步树立激励师生的观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并为顺利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氛围,管理者实施领导行为的过程就应该是激励的过程。
叁、建设具有“人本文化”特征的学校环境
“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人本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柱。学校“环境文化”作为一门隐性的课程,每天、每分、每秒都教育着周围的人。我们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阅报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校史展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图书角、外语角、知识长廊;分班级建设小绿地、小花池、小植物园等,使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表达着师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理解。
建立由师生、家长、社会共同营造的人文家校。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始终弥漫在校园内外,影响着师生的成长历程。如学校建有“家校通”平台,家长与学校随时沟通;学校建有心理室,让遭受误解的学生有说话的地方,接受学生的宣泄、倾听学生的苦衷、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如组织学生利用班会课、集会等阵地对人本教育进行辩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对人本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理解将不断加深,我们发现,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经过师生的实践与研究成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而发展为他们日常的教育行为方式的过程中,这种理念与行为方式会逐渐沉淀为学校的文化与一种精神,学校也就真正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