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楼建成,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距今百有十叁年,今已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
烈帝庙前,原有“五云楼”。始建年月失考,太平天国期间被毁,此系重建无疑。
戏楼的整体结构,在《初考》里已详细分析。楼平面为“凸”形,座南朝北,直对烈帝庙大门,楼分上下二层,下层过去为寄存空棺木之所,后改为宿舍;上层楼面分南北二楼:北楼一大间,叁面空着,为舞台。南楼叁间,中阔二狭,为存放箱笼道具及演员化妆休息的地方,中间隔以屏风,藻井在其上。名曰“五云楼”扁额,为薛墅巷吴某所书,鹅胫轩东为“出风”西为“入雅”。状如扇形,悬于门上。
“五云楼”扁额上方,还有一横扁,曰:“重见五云飞”长约四尺,宽八寸许,落成之日,演破台戏,抱柱对联为西街岁贡生孙清戴所撰并书,文曰:
裙疑剪水,扁欲迴风,喜复见承平歌舞;
栋似飞云,帘曾捲雨,最难忘旧日楼台。
从横扁,抱柱对联中,都反映着戏楼系重建之意。
乡志载:“出将”“入相”“龙飞凤舞”与事实不符,应更正为“出风”“入雅”, “五雲楼”。(此系茅堰庄风苑老先生告诉我的)
(作者:孙朗宇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