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走进戏楼>>戏楼介绍>>正文内容
戏楼地位
发布日期:2012-02-13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超级管理员

  戏楼对于礼嘉来说,是一种标志。解放几十年来,老村庄老建筑已焕然翻新,而戏楼依然如故。游子归乡,往往会念及戏楼,来看戏楼。解放初,在戏楼办了礼嘉中学,几十年来礼嘉人往往把“戏楼上”代替“礼嘉中学”这个官名,到礼中读书说成“到戏楼上读书”。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江苏文物古迹通览》介绍,目前江苏境内现存古戏楼或古戏台31座,而常州地区存有6座,位居全省第一,而礼嘉戏楼是常州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座。

  礼嘉戏楼采用的台顶与众不同,一般戏楼都为平顶,而礼嘉戏楼则是丰圆形拱顶,实际上就是一只扩大音量的“共鸣箱”;从演出的空间扩大考虑,它又为武生出场翻筋斗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

  1993年,江苏省文化厅《中国戏曲志》编写组来礼考察,发现戏楼西山墙上写有苏垣瀛凤班所演《扫花》、《叁醉》、《玉麒麟》、《绣襦记》等昆剧剧目,因而推翻了一贯认为昆剧不上草台的旧观点,而使礼嘉戏楼载入了《中国戏曲志》,从而使礼嘉戏楼更具文物特色。

  附: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新雷作《苏州昆班考》文章节录: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1987年常州文物部门在武进县礼嘉戏台发现了瀛凤班题壁的实证材料。礼嘉戏台原名“五云楼”,是烈帝庙的戏楼,咸丰十年被毁,光绪十一年重建。在后台西首化妆室的墙壁上,竟赫然留存“苏垣瀛凤班”字迹,并写着《扫花》、《三醉》、《训子》、《玉麒麟》、《诉魁》、《请拜》、《游殿》、《闹宴》、《赐绣》、《绣襦记》等字样,表明这是瀛凤班在台上演出的昆剧戏码。题壁者未署年月,估计是清末民初。民国初年常州人钱化佛在《三十年来之上海》一书中,记他“早年在家乡,昆腔迎凤班演出,是场场必看”。这证明了在武进演出的瀛凤班就是迎凤班。 ——摘自《戏剧研究》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