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它以高超的艺术和拥有众多的名角、剧目而成为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饮誉世界。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皮簧戏。清乾隆55年(1790年),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叁春、四喜、春台、和春)进京演出,吸取了汉调、秦腔、曲等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演成为京剧。明末清初,上海戏园全部被京剧掌握,于是正式称为京剧。
京剧经过无数艺人长期的舞台实践,在文字、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方面,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式,表演上歌舞并重,唱腔悠扬委婉,呛白音乐性强,服饰色彩艳丽。
20世纪,京剧风行全国,由于地区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形成了多种风格不同的流派,在北京先后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在上海有小生俞派,老生麒派,武生盖派等。
四大名旦: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擅长青衣,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创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台风优美,嗓音圆润,唱腔婉转,称“梅派”。程砚秋,讲究韵律,注重四声,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世称“程派"。尚小云,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着名,世称“尚派"。荀慧生,他将梆子旦角之长,溶于京剧花旦之中,形成独特风格,世称“苟派”。
四大须生:马连良,先习武生后改老生,其唱腔委婉,绚丽新颖,念白清楚爽朗,声调铿锵,做工潇洒飘逸,人称“马派”,是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谭富英,擅长靠把戏,其唱腔继承谭鑫培和余叔岩的风格,并发挥自己特长,称“新谭派”。杨宝森,行腔吐词抑扬婉转,自成一派,称“杨派”。奚啸伯,未受科班训练,但他刻苦自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终于成名。
周信芳,七岁登台,称“麒鳞童",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借鉴花旦,花脸等表演,加以变化,形成独特风格,世称“麒派“。盖叫飞,扮武生,他继承南派武生李春来的风格,勤学苦练,虽断臂折腿还是坚持不懈,以短打武生为主,注意造型美,被誉为“江南活武松”。还有俞振飞,扮小生,既擅京剧,亦精昆曲,称“俞派"。三十年代是京剧的鼎盛时期,可说是群星璀璨,流派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