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嘉中学新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依据《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结合本校实际,现就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新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有关问题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制度改革的背景
面向课程改革,对比世界教育评价思想的新发展,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的表现有: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多为单一源,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
传统评价制度如不改革,无疑将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大瓶颈。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
二、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
1、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2、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关注学业成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实施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认可个体发展独特性,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多方面潜能。
3、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
4、评价方法多样化。采用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手段,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叁、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的功能
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具有以下功能。
1、反馈调节的功能。将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对自身建立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评价双方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互惠的基础上,可通过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本身。
2、展示激励的功能。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反思总结的功能。重视个体的参与评价,以调动其内在的动机,自觉地内省与反思,并思考下一步的计划。促进个体养成良好的反思总结习惯,对其一生的发展获益多多。
4、记录成长的功能。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灵活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等等,评价日常化、通俗化,清晰而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5、积极导向的功能。将评价看作是一个与教学同等重要的过程,并重视评价过程本身,这种新思想将随着评价具体的实施过程渗透到新的课程改革的其他各个环节,有助于构建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模式与框架。
四、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主要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一般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学科学习目标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思想交流、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2)为每个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情况、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要把学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是《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主要记录者,《学生成长记录袋》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3)采用严格的学分制管理。通过学分制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
(4)正确处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的关系。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要充分利用考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每学期、学年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各学科的学业状况和教师的评语。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不得将学生的成绩排名公布。
2、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提高的教师评价体系。
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要由管理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要有利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教师创造性的多元的、新型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
(1)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反思总结。
(2)教师评价的措施与方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杜绝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优劣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增强评价过程中的对话、交流和理解。
(3)教师评价要公正、公平、公开,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通过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过重负担,全面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3、建立促进新课程健康、顺利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1)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根据信息资料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把握好叁个环节。一是课程开发前需要评估和专家论证,以确保课程开发的学生教育价值和课程本身的科学性、规范性;二是课程实施中的过程监控,以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及过程方法的连续性及弹性;叁是课程实施后的阶段性总结和效果评估,通过效果评估对整个课程方案的再认识,为课程后续开发、调整奠定基础。
五、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的主要特点和实施保障
1、主要特点: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的显着特征是它的“发展性”,它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发展”,该体系应该是科学而可行的,也是灵活而有创意的。
2、实施保障:为了发挥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教育管理者同新的评价体系之间达成理念上的共识,需要社会对新评价体系的认同,需要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六、发展性评价制度组织机构
组长:蒋卫山&苍产蝉辫;
副组长:盛建锋、陈忠良、尹建文、谭晓春
成员:陆惠芳、庄常澄、王建仁、尹庆丰、吴燕芬、陈京疆
各年级组长、教研组长
我校新课程评价制度的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实践中的研究,我们就一定能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礼嘉中学教务处
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