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值得研究的教学要素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 徐惠仁
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革新、课程内容的调整,最为重要的是要求实现课程实施方式的彻底变革,真正从以知识为本、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惟有使教学过程、课程实施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活动过程,才能实现理想的课程目标,发挥理想的课程功能,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生为本的主体型教学模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求对课堂管理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革新,必然要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管理来支持。
对于课堂管理,长期来人们缺乏深入的、细致的研究,因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大辞典》、《教育管理辞典》等重要辞书中,也没有“课堂管理”这一术语,在现有的文献中也少有对于课堂管理的权威性理论阐述和典型性经验介绍。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是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更缺乏对课堂管理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课堂管理的理念和目标,甚至没有课堂管理的概念,只有严肃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秩序的一般行为。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来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通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学效益、影响学生发展的课堂管理问题。
有活动就必然有管理。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在教室进行,但教室不等于课堂。课堂是教师组织和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教与学互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个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不是简单地人对物的运作,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对话交流,发展认识的生命活动。因此,课堂管理,不是简单地以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应该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才能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二、
着眼学生主体发展、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管理必须坚持如下一些基本原则,或者说必须确立如下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
1.重视课堂管理的教育功能。也就是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课堂管理多方面的教育功能。长期来,课堂管理往往只是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维持教学秩序的手段,只是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忽视管理过程本身的多方面的教育功能。管理,不只是控制行为、协调关系,而且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被管理者的情感和人格。我们要建构的课堂管理,应该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等等。
2.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管理,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学活动中的纪律约束、行为规范,都必须尊重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凌驾于教育对象之上,直接组织、指挥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严密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说看书才看书,说讨论才讨论,说发言才发言,说坐下才坐下,学生完全处于被管理、被控制的地位,缺乏自主选择、自我反思、自觉调适的空间和氛围。在这种单向的、线性的、静态的管理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缺乏灵性和动力。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是相辅相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是对各个个体的关注,只有关注各个有差异的个体,才能真正促使全体的发展。课堂管理,必须是指向全体学生的管理,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学习行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以统一的目标要求学生,以统一的纪律约束学生,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是浮光掠影地注意面上一般的学生活动情况,而对具体学生个体出现不良心理情绪、不当学习行为却视而不见。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时,往往只是盯着发言的学生留心倾听其答问,不注意其他学生在不在听、在不在思考等全体学生的情况。
4.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长期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不注意学生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的调控。只重视学生懂了吗,会了吗等学习结果,不注意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方法获取知识,不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人格的培养、能力的发展。课堂管理,不只是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方式。必须通过恰当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使教与学有机互动,处于最优状态,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叁、
着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必须增强课堂管理的意识,更新课堂管理的理念,但更重要的是必须研究和落实优化课堂管理的具体策略。怎样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管理,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唤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智慧,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和提炼。这里结合自己教研工作中的所见所思,提出一些具体的管理策略。
1.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行为规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张扬个性,并不是不要纪律和规范,合理的行为规范,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目前课堂上只有基于维持教学秩序的纪律,缺乏引领学生优化学习方式的行为规范,往往是不该管的管得太死,该管的却没有引起重视。
制定的学习行为规范,不是“要遵守课堂纪律”、“要积极参与”等一般的、抽象的情感要求,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要求,如:
①课前必须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收集资料等课前学习任务。
②上课前必须整理好课本、笔记本及相关材料。一上课就打开课本。
③上课时必须精神饱满,思想集中。
④回答提问、发表意见、提出疑问等,必须主动举手。在发言结束后自己坐下。
⑤发言、提问等,必须高声讲,用普通话讲。
⑥其他同学交流发言时,必须静心倾听,认真思考。
⑦老师提出问题后,必须自觉看书、思考,或参与同伴讨论。
⑧课堂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对不明确、不理解的必须及时提出。
⑨老师讲解时,必须认真听,同时注意看书、记笔记。
⑩下课前或下课后,必须抽时间及时对一堂课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提出,或作好记录。
这些课堂学习行为要求,不只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严谨踏实、善思好问的学风,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品质,同时也包含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因此,督促学生坚持去做,必然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2.切实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上述学习行为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但要全体学生坚持去做却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督促和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认真不认真,回答问题对不对,而必须全程关注全体学生的情绪、神态,看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参与、积极思维,必须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看学生能否以恰当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交流合作。
对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要敢于管、善于管。强调宽松、和谐,不是没有规范。强调尊重、平等,不是没有管理。要通过强有力的管理,恰当的指导,严格的训练,帮助学生矫正不良的学习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如现在不少高中学生课堂上交流发言时低声细气,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高声讲,一遍不行讲两遍,两遍不行讲叁遍。如一个学生出来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其他学生往往心不在焉,似听非听,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耐心倾听,认真思考,可以在一个学生发言后,请其他同学进行复述、归纳或评点,以促使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课堂上有些学生精神不振,坐姿不正,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挻起胸、坐端正。如不少学生不重视课前学习活动,对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课前收集材料等学习任务经常不完成,教师必须在上新课前组织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认真检查、及时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细节,严格要求,必然能够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关键是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只考虑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必须始终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着眼于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适时的调控。
基于上述理念,与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一样,教师也必须制定一些具体的、可观察的课堂教学行为要求,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如:
①上课时必须提前进入教室,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②教学过程中必须精神焕发、富有激情。做到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③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神态及时发现问题、揭示问题。
④呈现问题情境后,给学生静心看书、思考的时间,给学生相互交流、议论的自由。
⑤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不随便插嘴。学生发言后及时与以评价和指点。
⑥必须激励学生敢想敢说,积极质疑提问,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及时答复,或组织学生讨论。
⑦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要时与其减少教学内容,决不为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而草草了事。
⑧下课前必须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本课的学习活动。
⑨必须准时下课,不得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
⑩下课后必须在教室稍作停留,可能有学生提出问题或需要商量的事情。
这些行为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发展这一基本理念,是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措施,必须作为教学常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很好落实。
这些行为要求大多是细节问题,是可操作的行为,但往往又是许多教师所忽视或轻视的问题。如果真正在思想上认可,在行动上落实,就必然能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4.重视对课堂管理的反思和课堂学习行为的评价。现在许多教师能够在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但更多的是总结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新授知识学生有没有理解,哪些题目学生还不大会做等教学结果,而缺乏对课堂管理和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行为的深刻反思,由此对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问题视而不见、见而不纠。
每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行为规范落实了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吗?学生思维积极吗?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吗?教学结构合理吗?教学过程活泼吗?自己关注全体学生了吗?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恰当吗?要深入分析,还有哪些细节必须进一步改进。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评价,能够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和问题行为,对积极因素及时予以肯定和发扬,对问题行为及时予以批评和指点。特别要对那些存在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勤奋好学精神、不善交流合作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跟踪观察,有针对性予以重点督促、个别指导。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既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等过程性要素,以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007年10月28日
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