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办公平台登陆
您好,超级管理员!&苍产蝉辫;进入后台
网站公告: 喜讯:热烈祝贺我校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申报公示喜讯:在2023年常州市高中音乐优质课评比中,我校陆恬老师荣获二等奖,特此祝贺!喜讯:在2023年常州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中,我校荣获中学组壹等奖(指导老师:戈玉燕、陆恬),特此祝贺!?喜讯:在第叁十四届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中,我校余乐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李丛旭、钱宝权陈嘉宇、陈忆凡、孙灿、韩青峰同学荣获高中组叁等奖,特此祝贺!
  栏目列表
  快速连接  
04-10
  • 常州市特级班主任怀宁04-09
  • 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戈玉燕04-05
  • 五云楼11-16
  • 校门11-16
  • 体能训练中心11-16
  • 六艺楼11-16
  • 问渠楼11-16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课程教学>>课程建设>>正文内容
     
    教与学的设计与运行的研究
    礼嘉中学教学改革项目
    发布日期:2012-02-22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蒋卫山 王建仁

     

    教与学的设计与运行的研究
    ——礼嘉中学教学改革项目
    蒋卫山   王建仁
       20097月以来,我校以积极的态度,稳妥的步子,扎实的措施,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教与学的设计与运行的研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项目研究初见成效。现对两年来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总结如下:
        一、背景与思考
    1、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增效减负、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针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社会反响强烈,省、市、区各级人民政府均强势出台减负严规,严禁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严禁双休日违规补课,严禁夜自修用于教学和考试,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等等。减负严规引发了学校对教与学行为关系的新思考,引发了学校对减负后增效途径的积极探索。实施减负后,教师普遍认为:教与学统一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教师可控制的教学时间少了,课上不足课后补的做法行不通了,课堂效率问题突出了。实施减负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靠老师领着、搀着前行的学法不行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缺乏的问题突出了。因此,如何进行教与学的合理设计与运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已成为增效减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
    2、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推进始终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按照新课程理念,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和谐共进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内,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融入学生的“学”,做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问题学习的帮助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这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
    3、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学校主动发展的项目工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生源现状是,以学习基础和能力一般化的学生为主体,同时包括一定数量的学业成长相当困难的学生。我校一向以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发展为目标,立足校情,谋求主动发展。一向把课堂作为学生成功发展的主阵地。因此,如何在生源特点和学情分析基础上,进行教与学的合理设计与运作,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成功发展,是我校主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工程。
    二、设想与创意
    1、追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立足教与学的全过程,从教学常规入手,通过备、教、批、辅、考、评、练各具体环节的设计和行动研究,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目标上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彰显教与学的校本特色
    立足生源、学情,通过教与学的校本化设计和运作,实施和完善“低起点、细分析、小跳跃、多反复、勤反馈”的课堂策略,不断积累经验,丰富内涵,推陈出新,彰显特色。通过教与学的校本化设计,推进以贴近学生为着力点的课堂改革,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提高学习困难群体的基本素质。通过教与学的校本化设计与运作,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有助于学习困难群体发展”的学业评价,让学业评价机制成为助推每一位学生成功发展的动力机制。
    3、实现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
    着眼于教师成长和学校主动发展,通过教与学设计与运行的平台,聚焦研究主题,促进学、教、研结合,扭转教科研片重个人行为和脱离实际的偏向,打造优质校本教研和优秀教科研团队,实现共享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叁、内容与举措
    1、优化集体备课的形式和内容
    集体备课是开展教与学设计与运行研究的主要渠道。在集体备课的形式上,我们坚持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的有机结合。每周集中二次,首次是各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集中备课,重点分析学情,探讨教学起点。其次是各备课组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重点分析教材内容,进行教与学设计,实现学科贯通。在集体课的内容上,我们重点设计教学流程,研究教学目标的达成;创造新颖的教材呈现方式,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研究从问题到方法的教材处理,编制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是我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合理安排,有始有终。集体备课让“教”更加贴近了“学”,让教师个人优势转化成了团队力量。
    2、推进学案制,实现教与学一体化
    学案导学是优化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方式、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的有效手段,是开展教与学设计研究的有效载体。我们要求,学案设计突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和支持,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指向。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和活动应富有意义,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够贯彻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学案必须包括:“课前预习”、“情景设计”、“问题解决”、“随堂反馈”、“课后巩固”等内容。目前,我校各年级均使用学案导学,基本实现了课前课内课后教与学的一体化。
    3、构建校本化课堂
     “低起点、细分析、小跳跃、多反复、勤反馈”是我校在分析生源、学情基础上形成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教与学设计与运行研究中的一个具有校本特征的项目指标。我们要求教师把握教学起点,降低教学难度,关注例题、作业的选择和台阶、梯度的设置,重视多反复和迁移应用的手段,多采取即时训练、微型训练等小型快速的反馈方式。坚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成功教育”理论为指导,彰显课堂的校本特色。我校在优化教学策略,构建有效课堂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⑴抓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通过学案、布置预习提纲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前研究活动,让学生通览教材,掌握新课主旨,找出疑难问题,为学习新知识辅设台阶,打好基础,实现“有效预习”。
    ⑵抓情景创设。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才有效、才持久。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恰当使用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问题,为学生进行思维和探究提供有效的活动载体。
    ⑶抓合作交流。学习具有社会性,合作与成功相生相伴,让学生在与老师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运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去“同化”或“顺应”当前面临的新的学习对象,从而实现意义建构基础上的有效学习。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亲自体验、探究、感情,必然会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视界敞亮的心境,产生感悟成功带来的精神愉悦。
    ⑷抓当堂训练。课堂训练是促使学生意义建构,实现有效学习的有效途径。“练在讲之前,讲在题难处”,每堂课至少我们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训练一个典型性题目,引导学生去积极参与作答,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规范和表达能力。
    ⑸抓课堂管理。有效课堂必须是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课堂上,我们要求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思维状况,全方位调控学生行为。课堂上,学生难免会出现思想不集中、学习不投入的情况,甚至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教师应多采用情感手段实施教育管理,把握好最佳作用时间和作用点,引导学生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因素。以情育情,以情启智,打造有效的课堂管理。
    4、落实高效作业和及时反馈
    落实高效作业和及时反馈,是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的重要环节。学校开展“优化作业训练”的专项研究,倡导灵活多样的作业类型和分层次要求,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层面上个性化地发展。在作业布置上,限制作业数量,确保作业精选,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作业批改上,坚持“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改,有改必评”,对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倾向性问题,做好记载,重点讲评。双休日作业,遵循“少量”原则,学生返校即收,及时批阅。要求教师加强作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错题订正集”,“典型习题集”,开展后续学习反思活动。
    5、推进导师制,突出主动辅导
    导师制度是弥补班级授课制“批量”教育不足的“个性化教育”和“个别教育”,是教与学设计与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减负背景下,学校强化了这项工作,组织任科教师与教育培养对象结对,提高优秀学生的竞争力,缓解后进生的学生压力和心理负担。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突出主动辅导,要求经常地“教师找学生”,了解目标对象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了解目标对象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方法,帮助目标对象自我分析,心理调适,树立信心,激发斗志。学校建立“导师制记录手册”,记录了许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成功发展。
    6、革新学业评价
    革新学业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目标多元化的评价。它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重要项目指标。学校努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遵循“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参评、学校综合评定等方式。优化管理流程,规范操作程序,积极实施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我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政策的前提下,着力构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校本课程品位,培育特色课程的校园特色文化,让学生更多地获得实践性的学习机会,尝试提出和研究问题,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合作与分享,体验成功与收获。
    7、搭建实践反思平台
    搭建实践反思平台,推进“以学论教”,促进学、教、研结合,是促进教与学和谐统一的长效机制。学校围绕教与学设计与运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小型专题研究,如再现情景的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力,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适合学情的目标定位,合理新颖的知识呈现方式,高效作业设计等。多年来,我校持之以恒举办“教师论坛”,引领教师聚集课堂,各抒己见,博采众长。
    四、成果与不足
    本项目研究,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果:
    1、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本项目以实施“低起点、细分析、小跳跃、多反复、快反馈”的教学策略为切入点,通过集体备课形式和内容的优化、学案导学的推陈出新、高效作业和及时反馈的落实、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主动辅导”的凸现、教学评价体系的革新等一系列举措,开展行之有效的探索实践,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彰显了校本特色。
    2、教学研究氛围更浓
    通过本项目研究,推动了教师学、教、研的结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扭转了教科研偏重于个人行为和脱离实际的偏向。尤其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校情、学情的微型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教学论坛等实践平台的搭建,促进了团队合作,实现了共享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3、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本项目着力推进以贴近学生为着力点的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与学的校本化设计与运作中,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有助于学习困难群体发展”的学业评价。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充满活力的学业评价机制成为推动每一位学生成功发展的动力机制。近叁年我校升入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均在98%以上,在武进区名列前茅,给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群体创造了成功发展的机会。
    4、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打造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和谐共进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本项目研究的主旋律。本项目实施以来,研究成员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其中蒋卫山的国家级一等奖论文《打造和谐文化,构筑校园特色》,潘少波在《教育时报》上发表的《动态教案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在《现代教育》上发表的《给学生一片自然的风雨天空》等得到高度评价。
    5、对外交流平台得到拓展
    本项目实施以来,徐州铜山大许中学、南京市第叁十四中学,镇江新区大港中学、常州市第五中学等,都与我校保持友好联系,派骨干教师来我校,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切磋交流,合作富有成效。
    然而,本项目研究中还有一些工作不够到位,特别是教学有效性上,还大有文章可做。在学校蓬勃发展过程中,还须在教学质量上励精图治,更上一层楼。
     
    2011615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