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用心灵、用智慧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和谐”一词已成了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一个“关键词”。党中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对于学校来说,“和谐”也是一个重大而永恒的主题,我们学校的校训也是“和”。那么,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应该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并实践和谐的理念呢?我认为最紧要的是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第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和谐。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自古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德经》里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按照古人的看法,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皆由自然所生,天人合一,万物同源,人和自然本不可分。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简单的利益追求和人类自身的一些陋习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生产生活的废弃污染物质排放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承受力,洪水、干旱、沙尘暴、泥石流,频频发威,让我们不仅慨叹: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的背后却是种种灾难的侵袭,大自然的报复可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此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在我们身边,个人与周围环境也应该和谐相处。在这里我想举个例子,特别是我们与我们的校园环境的关系。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的口香糖残迹,显得格外刺眼,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渍,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们学校的一些公共区域也有类似的情况。
我不想对这件事作出评价,我只想引用上一次张主任的一句话来表明我的观点:“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校耻!”当然,从更深层的角度看,这种人是漠视环境的存在,漠视人与环境的和谐。
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和谐。
只要有人群,就有人际关系。作为学生,我们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在学校无非是同学间的关系和师生间的关系。
本来,同学关系应该是最为纯洁的关系,是一个人一生所有人际关系中最为美好的一幕。但在我们中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有些同学总认为同学之间是学习竞争的对手,如果有人向他请教什么问题,明明自己懂了,也故意装不懂,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其实既然是同学,就是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你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你损失了什么,反而是你对问题不光理解了而且能把问题讲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你得到的提高和进步是更大的。“水涨才能船高”。我还想借用孔子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别人。如果我们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总之,和谐的同学关系应该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诚心与共,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这么说,天底下没有哪个老师是不为学生好的,也没有哪个老师是故意为难学生的,仅从这一点看,“无私”就是老师的天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和思想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学生的重要品质之一。
总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健全而和谐的心态,并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将拥有一个更为和谐的校园。
从本周起,我们要开展和谐班级的评比活动,在全校各年级推选“和谐班集体”。评比过程中:
我们要比纪律,看谁班守纪情况最好;
我们要比行为,看谁班文明程度最佳;
我们要比环境,看谁班育人环境最优;
我们要比健康,看谁班体育锻炼最勤;
我们要比学习,看谁班学习风气最浓;
我们要比成绩,看谁班成绩上升最快。
同学们,老师们,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最佳状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是和谐让世界有规律地发展,是和谐让你我和睦相处,也是和谐,让学校教学有序有效,让校园生活荡漾着惬意与舒适。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用心灵与智慧来为建设和谐的礼中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陈文南
2011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