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漂”出飞船进入太空,将面临哪些危险?
每90分钟经历220℃温差,气体泄漏几十秒内即刻死亡!
人类从飞船直接进入太空后,通常面临着四类威胁:失压、缺氧、辐射和巨大温差。航天员有阳光照射时,温度在120℃以上,而背对阳光时又不得不承受零下100℃的低温。此外,近地飞行的航天器90分钟绕地球一圈,短短90分钟的时间对航天员而言就是太阳的一升一降。
出舱对航天员而言是个重要考验,要想安全地从飞船进入太空,就必须首先通过太空行走的门户——气闸舱。气闸舱有两个作用,其一是,通过它逐步降低气压,防止航天员在失压的情况下得减压病。“航天员会出现皮肤瘙痒、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潜水员由于在作业时需要承受水压,有着和航天员类似的作业环境,通常也容易得类似病症。另外,为了预防减压病,在航天员出舱前需要进入气闸舱进行吸氧排氮,让航天员吸入纯氧,使其体内纯氧浓度增大,从而可以有效预防类似病症的发生。”
一旦气闸舱发生气体泄露,将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前苏联联盟11号飞船在返回地面时,就曾发生了气体泄漏事件,飞船内的3名航天员在30秒内死亡。
纳米走近我们生活
纳米是什么随着科学家的一次次努力,"纳米"这个几年前对我们十分生疏的字眼,眼下却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20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叁千分之一。90年代起,各国科学家纷纷投入一场"纳米战";在0.10至100纳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的规律和特性。2. 中国人贡献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居于国际科技前沿。1998年,清华大学范守善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把氮化镓制成一堆纳米晶体。同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金刚石纳米粉,被国际刊物誉为:"稻草变黄金--从四氯化碳制成多刚石。"1999年,北京大学教授薛增泉领导的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将单壁纳米管组装竖立在金属表面,并组装出世界上最细且性能最良好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中科院成会明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合成出高质量的碳纳米材料,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储氢纳米碳管研究"领域最令人信服的结果。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解思深领导的研究组研制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直径0.5纳米,已十分接近碳纳米管的理论极限值0.4纳米。这个研究小组,还成功地合成出世界上最长的纳米碳管,创造了"3毫米的世界之最"在主题为"纳米"的争夺战中,中国人频频露脸,尤其在碳纳米管合成以及高密度信息存储等领域,中国实力不容小觑。3. 纳米走近我们的衣、食、住、行科学界的努力,使"纳米"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学词语,它走出实验室,渗透中国百姓的衣、食、住、行。居室环境日益讲究环保。传统的涂料耐洗刷性差,时间不长,墙壁就会变得斑驳陆离。现在有了加入纳米技术的新型油漆,不但耐洗刷性提高了十多倍,而且有机挥发物极低,无毒无害无异味,有效解决了建筑密封性增强所带来的有害气体不能尽快排出的问题。
人体长期受电磁波、紫外线照射,会导致各种发病率增多或影响正常发育。现在,加入纳米技术的高效防辐射服装--高科技电脑工作装和孕妇装问世了。科技人员将纳米大小的抗辐射物质掺入到纤维中,制成了可阻隔95%以上紫外线或电磁波辐射的"纳米服装",而且不挥发、不溶水,持久保持防辐射能力。同样,化纤布料制成的衣服因摩擦易产生静电,在生产时加入少量的金属纳米微粒,就可以摆脱烦人的静电现象。白色污染也遭遇到"纳米"的有力挑战。科学家将可降解的淀粉和不可降解的塑料通过特殊研制的设备粉碎至"纳米级"后,进行物理结合。用这种新型原料,可生产出100%降解的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各种包装袋等类似产物。农用地膜经4至5年的大量实验表明:70到90天内,淀粉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塑料则变成对土壤和空气无害的小颗粒,并在17个月内同样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专家评价说,这是彻底解决白色污染的实质性突破。从电视广播、书刊报章、互联网络,我们一点点认识了"纳米","纳米"也悄悄改变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