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教科室
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加强校本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钻研新课程教材,加强课题研究,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为重点,使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真正体现“叁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校教师为构建和谐校园,加强教学科研,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本校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以学习促反思,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
学习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必定能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将学习视作自己职业生命的第一需求,让学习成为自己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不断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提高课程改革的能力。
1、各教研组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师精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赵国忠老师出版的《教师最需要什么》,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针对“教学的有效性”、“我想成为怎样的老师”、“成功教育的要素”、“构建有效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等教学实际问题,撰写教学反思,在深入学习、勇于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结出自己的思维硕果。3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周必须交一篇个人的教学反思,由蒋卫山校长亲自批阅,有18人次的优秀教学反思在全体教师大会上作专题交流。
2、学校教科室不定期地在校园网和《教科研简讯》上转载《人民教育》、《江苏教育》、《课程与教学》、《新课程》等刊物上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文章,供教师们学习,提升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本学期共编印2期《教科研简讯》。
3、组织教师学习《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对于加强教研组工作建设的意见》,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高效化。
二.以课改促科研,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实现规律化的过程。因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育科研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是我校教科研一贯坚持的原则。我们力荐以“问题求解模式”和“理论研究模式”开展教育科研,即走“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教学研究,解决问题”之路,因为这个过程正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由“职业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必经之路。
1、各教研组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校级课题资源,在认真总结过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学期课题实施阶段计划,卓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本学期历史、数学教研组顺利通过常州市教科研立项课题中期评估。目前“组组有研究项目,人人有研究目标”,创设了学校新课程研究的教科研氛围,学校在十一月份与区教研室联手,开展对课题研究外公开观摩教学活动,展示课题研究成果。承担对外公开教学活动的老师认真备课,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领会课题研究目标,与备课组和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许多老师开设的公开课都受到听课老师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学校集中组织了四次校级课题研究观摩课周,共开设研究课、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51节,各课题组在组内研究日常化的基础上,向全校推出1节有代表性的观摩课。通过平时不断的磨炼,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区英语学科优质课评比中,韩健老师荣获初中组二等奖,徐春霞老师获高中组二等奖;在常州市物理中、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尹庆丰老师获常州市二等奖,陈文南老师获常州市叁等奖、武进区一等奖,杨玉峰老师获区一等奖,吴业庭、吴明锋老师获区二等奖。周建平获省叁等奖。
2、学校以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由“维持学习”走向“探究学习”的研究》为龙头,以国家级课题《中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协调发展有效提高》(子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省级课题《优化英语活动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支承点,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创造教科研氛围。课题组负责人蒋卫山、盛建锋、陈忠良、陈京疆、钱国雷、潘少波、谭晓春、王建仁、殷静玉、顾海燕、薛娇、吴燕芬、管泽锋积极引导课题组成员脚踏实地地搞好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让课题研究在出经验、出成果的同时,造就一批具有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今年,谭晓春、顾海燕老师主持的《数学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王建仁、殷静玉老师主持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顺利通过常州市教科所中期评估,正式立项为常州市教科研立项课题。
3、积极组织报送各级各类论文竞赛,本学期共报送论文220篇,到目前为止,在国家教师基金教科研成果评选中,蒋卫山校长的论文获一等奖;陈忠良副校长、陈京疆老师的论文荣获二等奖。全国中语会“十一五”重点课题教研论文评比中,钱国雷、吴燕芬、徐静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陆巧娣、施孝丹、陈玉宇、朱莉、周小伟、边慧、冯丽亚老师的论文获二等奖;在省“金帆杯”优秀论文评选中,本校共有4位老师的论文获奖,其中潘少波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吴东、戈玉燕、王小峰老师的论文获省叁等奖;在省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评选中,我校有25位老师的论文获奖,其中潘丽君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陈京疆、陈岚、贺刚、陆菊南、恽亚娟、毛敏刚、李云波、陆伟刚老师的论文获二等奖,在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选中,本校共有37篇论文获奖,其中尹庆丰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白奕波、顾海燕、王斌、蒋敏芬、管泽峰、殷静玉、徐文龙、陈文南、贺刚、王燕、吴燕芬、秦建英、庄亮老师的论文获二等奖;潘少波、陆巧娣、王学群、秦建英、丁晓春、贾银波老师的论文在常州市年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在武进区年会论文评比中,本校共有40篇论文获奖,其中尹庆丰、顾海燕、顾德刚、陶 瑛、陈玉宇、徐春霞、冯双松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蒋卫山校长、尹建文副校长、吴燕芬老师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
4、积极开展学生竞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有1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10人获叁等奖;在全国“创新杯”作文征文比赛中,我校学生有19人获一等奖,38人获二等奖,57人获叁等奖;在全省生物知识竞赛中,章吉、叶梅娟、朱爱卿、邵俊阳老师指导的学生有4人获奖,其中蒋丽芳同学获省二等奖;在江苏省物理奥赛中,吴业庭、吴明锋老师指导的学生有2人获奖。在武进区“VEX杯”机器人竞赛中,管泽锋、庄亮、周建平、沉建正指导的学生有6人获奖,学校获团体一等奖;在武进区车辆模型竞赛中,管泽锋、沉建正指导的学生有2人获奖;
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教师群体。
目前我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力量不断年轻化,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与省四星级标准相对照,差距还很大。随着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本学期教科室重点加强了以下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新课程培训,组织20多位教师赴南京参加2008年高考研讨会,十多人参加北京、南京、苏州、海门、南通等地的学术交流。组织54位老师参加常州市“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聘请常州市教育教研室朱志平主任来校作《对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专题讲座,聘请武进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张志朝副局长来样作《学科教学的课堂设计》讲座。
2.落实“青蓝工程”。选派富有经验的同学科、同年级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订立师徒合同。对今年来我校工作的5位新教师给任务、压担子,确定成才目标。制定“叁年成长计划”。师徒结对做到了有计划、有制度、有活动、有记载,有考核。本学期对新老师进行2次集中培训,就备课、上课和收集教学资料等方面进行了培训。通过“一对一”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武进区青年教师形象大赛暨礼嘉中学第二届综合素质大赛中,邵俊阳、章杨老师荣获学校特等奖,推荐武进区一等奖;在武进区年会论文评选中,张银燕、马继宗、戚玉燕老师虽然只参加教学工作一年多点,但教学中努力钻研,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的教学论文获区二等奖。
3.本学期分别召开了2次教研组长会议,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加强了集体备课,为学校成功开设对外公开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按照校行政的要求,本学期根据《礼嘉中学青年骨干教师评选办法》,对20位校级骨干教师进行了年度考核,促进了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在常州市第八批学科带头人评选中,我校尹建文副校长被评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五.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1.本室全体人员虽进一步树立了为教师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和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但距离教师们和校长室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今后还需努力。
2.本室人员虽严格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但在学校进行级部管理体制改革中,未能沉下去,深入年级组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与一线有一定的距离,今后需深入基层,进行零距离的指导,加速学校级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
2009年元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