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在区教科研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在学校党支部和校行政的具体领导下,以加强“一个中心,二项基本工作”的建设为总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师发展促学校和谐发展。加强教研组建设,丰富校本教研内含;以“减负增效”为目标,加强“微型课题”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微型课题“研究,使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将大事变成小事,把小事做成实事”,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发展、学校和谐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倡导读书活动,建设书香校园。
读书是充满思想的学习,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必定能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将学习视作自己职业生命的第一需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提高课程改革的能力。
1、各教研组结合学校情商课题《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激励学生增强学习信心的行动研究》的实验研究,联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师精读中国成才学创始人管斌全老师出版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深入学习、勇于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结出自己的思维硕果。学校要求3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必须结合本人才学教学实际和微型课题研究,上交至少5篇具有一定质量的教学反思或读书笔记,作为校本培训考核合格的依据。通过学习反思,提高了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增强了教师们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而学生则以丰富的情商使智商踏上新的平台。
2、学校教科室不定期地在校园网和《教科研简讯》上转载《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课程与教学》等刊物上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文章,供教师们学习,提升教师们的理论水平,上半年共编印2期《教科研简讯》。
3、组织教师学习《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对于加强教研组工作建设的意见》,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高效化。
二.以“微型课题”促课改,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实现规律化的过程。因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育科研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是我校教科研一贯坚持的原则。我们力荐以“问题求解模式”和“理论研究模式”开展教育科研,即走“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教学研究,解决问题”之路,因为这个过程正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由“职业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必经之路。
1、各教研组在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课题的基础上,各学科、各备课组又根据本学科在教学中存在和需要探究的问题,自立“微型课题”,通过短期效应,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校共立项35个“微型课题”,使全校“组组有研究项目,人人有研究目标”,创设了学校新课程研究的教科研氛围。本学期属于考试学期,“小高考”、“小中考”、高考、中考一个接着一个,学校为了达到既能开展课题实验课教学研究,又能提高高考、中考的课堂教学效益,学校把高考调研、中考调研、职称评审课堂教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教学能力考核与课题研究实验课、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增强了课堂教学考核的对比性。在此基础上,学校集中组织了四次校级课题研究观摩课周,共开设研究课、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63节,通过平时不断的磨炼,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武进区教研室殷学东老师领衔的《基于生命的生物有效性教学研究》课题活动中,我校邵俊阳老师开设的实验课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在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管泽锋老师荣获一等奖,虞赛春老师荣获二等奖,庄亮老师荣获叁等奖。在武进区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蒋华英教师获叁等奖;
2、2009年,面对各学校越演越烈的补课、加班风气,常州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减负禁令。而在把双休日还给了学生,保证了学生每天8小时睡眠的情况下,部分学校由于未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功夫,仍然沿用过去“满堂灌”、“题海战”的传统做法,一度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如何减负不减效?如何开展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这是当前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关键问题。今年,常州市教育局在全市立项了219项减负增效专题课题。我校蒋卫山、吴业庭的《减负增效背景下的优质高效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尹建文、王学群的《减负增效背景下政治作业练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动研究》课题、吴明锋、贾青的《中学物理深化的策略研究》课题,理念创新,思路清晣,策略具体,行动到位,经常州市课题评审专家组签定,正式立项为常州市减负增效专项课题。叁项课题举行了庄重的开题仪式,聘请了武进区教科研专家徐惠仁主任对课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和具体指导,促使课题组从源头上规范有序的科学发展。同期,华秀红、袁莉娜的《语文教学追求优质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课题、高如玉、陆菊南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课题也立项为武进区教科研课题。
3、积极组织报送各级各类论文竞赛,本学期虽然论文评选活动较少,但到目前为止,先后共报送论文20多篇参加国家级、省级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邱晓波老师的论文《当前师生关系的反省与重构》获江苏省“五四杯”特等奖,潘少波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汪萍琪老师的教学论文获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在江苏省初中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中,朱莉、周彩丽、蒋敏芬、贾银波老师获省二等奖。
4、积极开展学生竞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在本学期开展的各级各类学生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勇创佳绩,捷报频传。在武进区中学生口语电视比赛中,有2人获二等奖,3人获叁等奖,在常州市中学生英语口语比赛中,钱华琰同学荣获市叁等奖;在“中天杯”武进区第四届中小学生航空模型竞赛中,有1人获二等奖,4人获叁等奖;在常州市机器人比赛中,有2人获一等奖,4人获叁等奖,学校获团体二等奖;在江苏省“花季杯”机器人比赛中,有3人获省二等奖,5人获省叁等奖。在常州市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作品制作比赛中,有2人获二等奖,1人获叁等奖;在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我爱我的祖国”知识竞赛中,本校学生有35人获优胜奖。
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教师群体。
目前我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力量不断年轻化,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与省四星级标准相对照,差距还很大。随着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本学期教科室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加强了以下工作。
1.加强“名师工程”建设。新学期开始,学校就十分重视教育局开展的“武进区第五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组织申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9位老师,开展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课堂教学能力考核等评选活动,通过校内考核活动的锤炼,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提升个人课堂教学能力。在区教育局评选中,学校经过选拔和推荐的7人教师中,吴业庭老师被评为武进区物理学科带头人,陆伟刚、管泽锋、尹庆丰、周彩丽、陈洁、陆巧娣老师被评为武进区骨干教师。
2.落实“青蓝工程”。选派富有经验的同学科、同年级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订立师徒合同。对今年来我校工作的5位新教师给任务、压担子,确定成才目标。制定“叁年成长计划”。师徒结对做到了有计划、有制度、有活动、有记载,有考核。本学期对新老师进行2次集中培训,就备课、上课和收集教学资料等方面进行了培训。通过“一对一”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张银燕、戚玉燕老师虽然只参加教学工作一年多点,但教学中“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精心指导学生参加学生竞赛,有多名学生获得奖项。马继宗老师制作的法制教育课件荣获江苏省叁等奖。本学期末,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对2007年参加工作的6位老师进行了“师徒结对”结业签定,其中张银燕、马继忠、戚玉燕、马维旦老师在孙玉珍、吴超、吴燕芬、王泽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一轮高中循环教学,他们的教学论文获得了区级以上的奖项。这些年青老师在学习中提高,在工作中锤炼,在研究中提升,在总结中反思,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他们正大踏步地走向学校骨干教师的行列。
3.认真做好10年职称评审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职前培训,积极确保10年拟将参加职称评审的老师能顺利通过。通过校本理论培训,今年职称理论考核,虽然人数多、要求严,但我校张静、葛娟、吴明峰老师的教科研考核仍获得“优秀”等第。校本培训提高了学校的职称达标率,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4.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武进区“十一五”百名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精神,在硕士研究生报名上敞开大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在政策上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教学工作上千方百计进行调课,确保在读生按时参加进修,在经费报销上大力优惠,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今年,在学校已有14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我校又有7位老师报名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
5.本学期分别召开了2次教研组长会议,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校行政的倡导下,本学期各教研组长加强自身素质的锤炼,积极带头开设实验课、示范课,率先垂范。各教研组还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劣取决于课前的备课和磨课。本学期,各教研组充分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开展专题化、校本化的校本研究,加深对教材的领会,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准确把握考试说明的尺度。物理、英语、政治教研组在几位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在各位组长的具体操作下,重视每一次集备活动,力争让每一次集备使老师们获得最大理解,让每一份学案使学生们获得更大收益。近两年来,这3个教研组活动积极,过程扎实,效果显着,成果丰硕,今年学校报送参加市、区优秀教研组评选。同时,教科室在上学年根据新制定的《礼嘉中学教研组工作考核细则》,对全校17个教研组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的基础上,今年又根据考核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重新修正了《考核细则》,并再次对各教研组进行全面考核。通过细则化考核,各教研组明确了工作目标,加强了教研组建设,提高了学校专业队伍的素质。
五.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1.本室全体人员虽进一步树立了为教师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和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但距离教师们和校长室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今后还需努力。
2.本室人员虽严格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但在学校进行级部管理体制改革中,未能沉下去,深入年级组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与一线有一定的距离,今后需深入基层,进行零距离的指导,加速学校级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
2010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