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南,以加强校本研究,开展优质高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基石,以“减负增效”为目标,以学校科学发展为方向,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本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校本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性发展,使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全校师生为打造和谐文化,构筑校园特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一五”课题成果表彰中,我校被授予全国教科研杰出单位荣誉称号
一.以学习促反思,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
学习是充满思想的劳动,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必定能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将学习视作自己职业生命的第一需求,让学习成为自己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不断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提高课程改革的能力。
1、各教研组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师精读郭元祥着的《老师的20项修练》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针对“在情商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激励学生增强学习信心的行动研究”、“改变教学方式,精讲精练”、“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减负增效”、“ 教学模式的探究”、“以学论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等教学实际问题,撰写教学反思,在深入学习、勇于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结出自己的思维硕果。今年,学校把教学反思工作与微型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教师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学后的感悟等等,撰写教学反思,充实和完善课题研究内容。
2、学校教科室不定期地在校园网和《教科研简讯》上转载《人民教育》、《江苏教育》、《课程与教学》、《新课程》等刊物上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文章,供教师们学习,提升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刊登教师们的优秀教学反思和教学作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本学期共编印4期《教科研简讯》。
3、组织教师学习《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对于加强教研组工作建设的意见》,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高效化。
二.以课改促科研,实现专业水平的提升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实现规律化的过程。因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育科研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效即成果”是我校教科研一贯坚持的原则。我们力荐以“问题求解模式”和“理论研究模式”开展教育科研,即走“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教学研究,解决问题”之路,因为这个过程正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由“职业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必经之路。
1.各教研组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和校级课题资源,在认真总结过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学期课题实施阶段计划,卓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本学期,学校再次向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办申报了“十二五”重点课题《以过程思想引领教学创新的行动研究》,高中英语、生物、地理、初中语文等教研组申报了武进区级教科研课题。目前“组组有研究项目,人人有研究目标”,创设了学校新课程研究的教科研氛围。学校集中组织了四次校级课题研究观摩课周,共开设研究课、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56节。通过平时不断的磨炼,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今年学校对外公开教学观摩活动中,学校向来校观摩老师推出的40节观摩课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在常州市师能大练兵活动中,蒋敏芬老师获常州市叁等奖,高如玉老师获武进区一等奖,吴业庭、章吉、花洁、蒋敏芬老师获区二等奖。
2.学校以叁个国家级课题为龙头,以省、市、区、校课题为课题研究网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课题组负责人蒋卫山、盛建锋、陈忠良、尹建文、陈京疆、钱国雷、潘少波、谭晓春、王建仁、殷静玉、顾海燕、薛娇、吴燕芬、管泽锋、吴业庭、吴明锋、王学群积极引导课题组成员脚踏实地地搞好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让课题研究在出经验、出成果的同时,造就一批具有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许多课题经过叁年不懈的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优质高效的教学策略。由钱国雷、潘少波、吴燕芬主持的中语会国家级课题;谭晓春、顾海燕主持的和王建仁、殷静玉主持的常州市教科研立项课题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高质量地完成了结题。由陈忠良、尹惠英主持的省教育学会课题《优化英语活动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荣获区二等奖;由蒋卫山、陈京疆主持的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由“维持学习”走向“探究学习“的研究》,在“十一五”成果表彰中因成绩显着,礼嘉中学被评为“全国科研杰出单位”。尹庆丰、管泽锋被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科研优秀教师”。
3、积极组织报送各级各类论文竞赛,本学期共报送论文158篇,到目前为止,在国家教师基金教科研成果评选中,蒋卫山校长的论文获一等奖;陈忠良副校长、陈京疆、尹庆丰、管泽锋老师的论文荣获二等奖。在省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评选中,我校有25位老师的论文获奖,其中吴小洋、陈京疆老师的论文荣获省一等奖;顾德刚、蒋敏芬、孙丹华、陆菊南、张静、周彩丽、周水易老师的论文荣获省二等奖;全校获奖率达到71.5%,学校荣获了优秀组织奖。由于本校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等方面工作成绩显着,被评为2010年江苏省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先进单位”。在省“师陶杯”优秀论文评选中,本校共有5位老师的论文获奖,其中孙晔、仇旭、吴明峰老师的论文获省二等奖;在常州市教育学会年会评比中陶瑛老师的论文获二等奖;在武进区年会论文评比中,本校共有40篇论文获奖,其中高如玉、顾德钢、黄晓晔、丁晓春、吴业庭、陈洁、袁莉莉、蒋素芬、白奕波、章吉、王燕(英)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王建仁、边慧、潘少波、陈京疆、何云峰、殷静玉、贾青、陆菊南、徐文龙、毛敏刚、王燕(英)、徐春霞、吴超、黄燕钧、杨玉峰、邵俊阳老师的论文在杂志上发表。
4、积极开展学生竞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在第二十二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我校学生有3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9人获叁等奖,庄常澄、吴业庭获省优秀辅导员,尹建文获省优秀校长。在全国生物知识竞赛中,叶梅娟、邵俊阳、朱爱卿、陈京疆老师指导的学生有2人获省二等奖,4人获市叁等奖。在全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吴业庭、贾青老师指导的黄晓健同学获省叁等奖;管泽锋、庄亮、沉建正指导的学生在武进区第四届“洛小杯”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中,有5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学校获高中组团体二等奖;在武进区第四届国陪杯航海模型比赛中,有3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6人获叁等奖;在武进区第四届车辆模型比赛中,有3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3人获叁等奖;在常州市机器人大赛中,有1人获一等奖,3人获叁等奖。在武进区中小学绘画比赛中,陶瑛老师指导的时红玲获区一等奖;在各级各类学生竞赛中,全校共有
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教师群体。
目前我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力量不断年轻化,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与省四星级标准相对照,差距还很大。随着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本学期教科室重点加强了以下工作。
1.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培训,组织20多位教师赴南京参加2010年高考研讨会,十多人参加北京、四川、南通等地的学术交流。组织400多人次参加常州市“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落实“青蓝工程”。选派富有经验的同学科、同年级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订立师徒合同。对今年来我校工作的5位新教师给任务、压担子,确定成才目标。制定“叁年成长计划”。师徒结对做到了有计划、有制度、有活动、有记载,有考核。本学期对新老师进行2次集中培训,就备课、上课和收集教学资料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对已满叁年的7对“师徒对子”进行综合性结业鉴定,孙玉珍、吴燕芬、吴超、王小春、王泽老师获“茹伯兴奖教金”优秀指导教师奖。通过“一对一”的精心指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许多青年教师平时注重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的教学论文,参与论文评比,周水易老师的教学论文获省二等奖,周艳清老师的教学论文获省叁等奖,卞春尧、岳瑛老师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区级奖励。
3.本学期分别召开了4次教研组长会议,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加强集体备课,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教科室加强了对教研组工作的绩效考核,优化了教研组建设,在常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中,我校政治教研组被评为常州市先进教研组,英语、物理教研组被评为武进区级先进教研组。
4.按照校行政的要求,本学期根据《礼嘉中学青年骨干教师评选办法》,结合常州市教育局开展的师大赛活动,在全校广泛开展第叁批校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经过一轮轮选拔,庄晓燕、张静、袁莉娜、毛丽菊、庄亮、黄晓晔、陈文南、王斌、丁晓春、马继忠、蒋素芬、吴超、潘宇、袁莉莉、王燕、李云波、吴小洋、潘丽君、吴燕玉被评为礼嘉中学青年骨干教师。加快了学校“名师工程”建设的步伐。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1.本室全体人员虽进一步树立了为教师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和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但距离教师们和校长室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今后还需努力。
2.本室人员虽严格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但在学校进行级部管理体制改革中,未能沉下去,深入年级组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领,与一线有一定的距离,今后需深入基层,进行零距离的指导,加速学校级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
2011年元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