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馆情介绍 更多&驳迟;&驳迟;
 
        武进区礼嘉中学图书馆于2006年5月异地新建,学校一次性投入475万元,主体工程于2007年8月竣工,2007年9月学校又投入30多万元,用于添置新馆设施设备。图书馆建筑面积3214平方米,使用面积2800多平方米,馆内设有藏书室、报刊阅览室、小记者活动中心、外借室、采编室、阅览中心、电子(影像)阅览室、读者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办公室、接待室各一个。现图书馆藏书量达122157册(含电子读物2678片… [详细]
 
  馆内新闻 更多&驳迟;&驳迟;
 
您现在的位置: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图书馆>>名着欣赏
《叁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倾向
发布日期:2012-04-08   点击次数:    录入者:钱国雷  来源:

 

《叁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倾向
——谈刘备的仁义与智慧
我们知道在小说里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的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思想倾向的。在《叁国志通俗演义》中,就是通过刘备、诸葛亮、曹操这些主要人物形象来表现小说的明君贤相思想和他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叁国志通俗演义》写了叁个国家,但他是以写刘备集团为主,并以刘备集团的盛衰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也主要是刘备集团中的君臣。在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明君的形象。作者对刘备从政治到道德上全力加以美化,把他作为一个宽厚爱民的明君、好皇帝来塑造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终于取得一席之地,有人说因为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后代,姓刘,汉代即使不行,皇帝也该姓刘的做。《叁国演义》多次写刘备、孔明诸人打着刘皇叔的旗号,当然这或有些号召力。但书中也写刘虞、刘焉、刘表、刘璋、刘晔、刘泌,不仅都姓刘,而且都是皇帝宗族,刘晔是光武嫡派子孙,刘焉、刘璋是汉鲁恭王之后,与汉室关系有的较刘备还密切,何以不能成大事?
       也有人以为刘备起自寒微,家贫,贩履织席,历经艰难,寄人篱下,终于成鼎立一方之主,缘由有了关、张、赵、马、黄五虎将,有了好军师孔明,当然这也有些道理。但哪一路英雄,尤其是曹操、孙权不拥有众多的猛将谋士?
       和良臣勇将相关的是主上的求贤,桃园叁结义叁顾茅庐都表现刘备求贤若渴。但曹操重才举士也是有名的,他一再下诏求贤举士寻逸才,对郭嘉、典韦的感情也是真诚炽热的。
      《叁国演义》写刘备的玄妙在于仁义。魏、吴都土地广阔、士马精练,所缺的,就是书中多次写刘备所重的仁义。尤其是对广大百姓,刘备是仁义之主。《叁国演义》41刘玄德携民渡江,刘备和民众数十万人,在曹操大军追击下,过襄江缓缓而行,每天只走十多里,别人一再劝主上应速弃百姓,若恋而不弃,祸不远矣。但刘备坚持不背弃,差一点儿跑不了,失去夫人,孩儿阿斗几乎也折了。书中写刘备仁义还很多,——成了主题之一。人说的卢马妨主,劝他送人,他留下了自己骑。叁十六回因有人设计留徐庶,刘备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他对孔明言出计从,却不从孔明夺荆州之谋,因夺本家刘表是不仁不义。  
       《叁国演义》还把刘备的仁义和曹操的诡诈对比来写,从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对陈宫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写起,写曹操割发代首,借粮官王垕的头来镇压军心等等,活脱脱画出一个白脸奸相,正好来突出刘备仁义的可贵。60回更直率明了地以刘备取西川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曹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这几句成了全书拥刘反曹的实际内容。事实上,究竟仁义能起多大作用?是否真像孟子说的,行仁义,人民就像水之就下那样跟随他?就以取西川为例,刘备最终还不是听取庞统的话: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兼弱攻昧,去攻打同宗的刘璋?有时或需王霸杂用,恩威并施?有人以为刘备襄江携民缓行招致大败死伤过多是妇人之仁,不无道理。口称仁义是否像宋襄公那样等敌人渡河列阵后再战而大败呢?然而仁义终究是人民的愿望。人民希望主持正义、仁厚,而不愿意看到狡诈、阴险等等。仁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孔子说:仁者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刘备在艰危困厄中履行,不是值得赞赏吗?孟子期望的仁者无敌,刘备努力去实践。《叁国演义》实际描绘了一个儒家的政治乌托邦。东汉末年,很像战国,四海纷争,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也。所以行仁政,人民悦之犹解倒悬,刘备希望正是使儒家理想成为现实。如此成功地用形象表现优秀的传统思想,《叁国演义》在文学史上是少见的。  
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非无中生有者比也”(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即演义是根据史实,敷陈大义的意思。可以说历史演义是小说创作中的特殊品种,它既不同于历史,不是单纯叙述史实的历史书,而是经过艺术构思和加工的文学杰作,但也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主要取材于两方面:一是正史的史料,二是民间的传说。《叁国演义》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半是依据历史事实的。陈寿《叁国志》即写刘备好行仁义。如为平原相,有人使刺客刺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上面写襄江之败,刘备和民众日行十余里,有人说,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我何思弃去。’”而刘备临终,遗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得到过许多人的称赞。这都说明刘备存心贤良为善。至少把仁义作为一种信念努力去实行,而曹操举贤才但问进取,不管贤良操守。他要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问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这样,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自黄初(魏文帝曹丕)至于晋末,百余年间,儒教尽矣!”(《宋书·臧焘传》)儒学的破坏,诚如晋傅玄所云: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导致风气的败坏。
从全书看,主要从叁个方面来突出刘备明君形象的:
1、刘备的政治理想是解救国家危难、报效国家、安平百姓。小说第一回桃园叁结义中,写刘关张的共同誓言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力图安帮定国。作者不仅赞美了刘备,在天下大乱的形势下,有平敌报国的志向,并且肯定了只有刘备是并起豪杰中的汉室的合法代表,从这里可看出罗贯中的正统思想。他也应具有明君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刘备说:吾宁死,而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就突出了他是个仁义之人。有人建议他经常骑的那匹的卢马送给他人骑,等别人骑这马出了事以后,再把这匹马牵回来刘备就不会出事了,这当然是很会为刘备着想的,但也表现了很自私。因此刘备表示坚决拒绝这样做。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来突出刘备那吾宁死,而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的品德。
2、突出了刘备的爱民之心,描写了刘备与人民的紧密关系。小说中写出了刘备爱人民,而人民也拥护他。刘备打败了,离开樊城时,十几万老百姓宁可跟着他一起逃命,刘备跟难民在一起,一天走不了多少路,结果被追兵打得七零八落,连他自己的家眷都失散了,但刘备还坚持和难民在一起,书中并多次写刘备看见人民受难而流泪伤心。
3、小说突出了刘备爱惜贤才,礼贤下士。叁顾茅庐集中刻画了刘备礼贤下士的品德,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爱慕和敬重。刘备与诸葛亮、与张飞、关羽间的甚相敬爱,反映了作者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总之,小说中的刘备是以民为本,宽厚待人。他有雄才大略和英雄胆识,又有知人善任取信于民的优秀品质、才能,他是个明君、好皇帝。
但刘备这一形象缺乏真实的社会基础,事实上刘备也有政治野心,他同样企图吞并其它割据势力,攫取最高的统治权,因此这种理想中的好皇帝,在现实生活中是并不存在的,刘备只是作者寄托的一个理想人物。他是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在要求变革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所幻想出来的,因缺乏现实基础而显得苍白虚假。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
        还应注意到,刘备的仁义也是时代的产物,和东汉推行儒术、讲求气节有关。刘备15岁向大儒卢植学习,卢植以向马融学习不看一眼马融家的歌舞女伎着名。芦植和蔡邕校核五经,反对宦官和董卓,是一位敢做敢为有政治操守的学者,刘备受卢植的影响是不小的。《叁国演义》多次写刘备去救卢植。卢植还和大儒郑玄同学,演义写刘备师事郑玄、卢植两人,是可能的。《诸葛亮集》有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郑玄)间,……治乱之道,悉矣。可见刘备的仁义是东汉经术信念的结果。而且,西汉经学大师韩婴也是刘备的同乡,传诗经,燕赵间好诗,刘备的涿郡正是诗经风靡之地。历史、地理的儒家经学风尚造就了刘备的仁义。可见小说的发展是有源头的,小说的创造恰恰把民族的深厚传统形象地发挥到新高度,从而使《叁国演义》成为人们喜爱经久不衰的文学读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