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国演义》中的 “拥刘反曹”倾向
——谈刘备的仁义与智慧
我们知道在小说里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的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思想倾向的。在《叁国志通俗演义》中,就是通过刘备、诸葛亮、曹操这些主要人物形象来表现小说的“明君贤相”思想和他“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叁国志通俗演义》写了叁个国家,但他是以写刘备集团为主,并以刘备集团的盛衰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作者歌颂的理想人物也主要是刘备集团中的君臣。在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明君的形象。作者对刘备从政治到道德上全力加以美化,把他作为一个宽厚爱民的明君、好皇帝来塑造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终于取得一席之地,有人说因为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后代,姓刘,汉代即使不行,皇帝也该姓刘的做。《叁国演义》多次写刘备、孔明诸人打着刘皇叔的旗号,当然这或有些号召力。但书中也写刘虞、刘焉、刘表、刘璋、刘晔、刘泌,不仅都姓刘,而且都是皇帝宗族,刘晔是光武嫡派子孙,刘焉、刘璋是汉鲁恭王之后,与汉室关系有的较刘备还密切,何以不能成大事?
也有人以为刘备起自寒微,家贫,贩履织席,历经艰难,寄人篱下,终于成鼎立一方之主,缘由有了关、张、赵、马、黄五虎将,有了好军师孔明,当然这也有些道理。但哪一路英雄,尤其是曹操、孙权不拥有众多的猛将谋士?
和良臣勇将相关的是主上的求贤,“桃园叁结义”和“叁顾茅庐”都表现刘备求贤若渴。但曹操重才举士也是有名的,他一再下诏求贤举士寻逸才,对郭嘉、典韦的感情也是真诚炽热的。
《叁国演义》写刘备的玄妙在于仁义。魏、吴都土地广阔、士马精练,所缺的,就是书中多次写刘备所重的仁义。尤其是对广大百姓,刘备是仁义之主。《叁国演义》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刘备和民众数十万人,在曹操大军追击下,过襄江缓缓而行,每天只走十多里,别人一再劝主上应速弃百姓,若恋而不弃,祸不远矣。但刘备坚持不背弃,差一点儿跑不了,失去夫人,孩儿阿斗几乎也折了。书中写刘备仁义还很多,——成了主题之一。人说的卢马妨主,劝他送人,他留下了自己骑。叁十六回因有人设计留徐庶,刘备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他对孔明言出计从,却不从孔明夺荆州之谋,因夺本家刘表是不仁不义。
《叁国演义》还把刘备的仁义和曹操的诡诈对比来写,从曹操杀吕伯奢全家对陈宫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写起,写曹操割发代首,借粮官王垕的头来镇压军心等等,活脱脱画出一个白脸奸相,正好来突出刘备仁义的可贵。60回更直率明了地以刘备取西川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曹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这几句成了全书“拥刘反曹”的实际内容。事实上,究竟仁义能起多大作用?是否真像孟子说的,行仁义,人民就像水之就下那样跟随他?就以取西川为例,刘备最终还不是听取庞统的话:“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兼弱攻昧”,去攻打同宗的刘璋?有时或需王霸杂用,恩威并施?有人以为刘备襄江携民缓行招致大败死伤过多是“妇人之仁”,不无道理。口称仁义是否像宋襄公那样等敌人渡河列阵后再战而大败呢?然而仁义终究是人民的愿望。人民希望主持正义、仁厚,而不愿意看到狡诈、阴险等等。仁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孔子说:“仁者爱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刘备在艰危困厄中履行,不是值得赞赏吗?孟子期望的仁者无敌,刘备努力去实践。《叁国演义》实际描绘了一个儒家的政治乌托邦。东汉末年,很像战国,四海纷争,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也。所以行仁政,人民悦之犹解倒悬,刘备希望正是使儒家理想成为现实。如此成功地用形象表现优秀的传统思想,《叁国演义》在文学史上是少见的。
“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非无中生有者比也”(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即“演义”是根据史实,敷陈大义的意思。可以说“历史演义”是小说创作中的特殊品种,它既不同于历史,不是单纯叙述史实的历史书,而是经过艺术构思和加工的文学杰作,但也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主要取材于两方面:一是正史的史料,二是民间的传说。《叁国演义》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半是依据历史事实的。陈寿《叁国志》即写刘备好行仁义。如为平原相,有人使刺客刺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上面写襄江之败,刘备和民众日行十余里,有人说,“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我何思弃去。’”而刘备临终,遗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得到过许多人的称赞。这都说明刘备存心贤良为善。至少把仁义作为一种信念努力去实行,而曹操举贤才但问进取,不管贤良操守。他要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问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这样,“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自黄初(魏文帝曹丕)至于晋末,百余年间,儒教尽矣!”(《宋书·臧焘传》)儒学的破坏,诚如晋傅玄所云: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导致风气的败坏。
从全书看,主要从叁个方面来突出刘备“明君”形象的:
1、刘备的政治理想是解救国家危难、报效国家、安平百姓。小说第一回“桃园叁结义”中,写刘关张的共同誓言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力图安帮定国。作者不仅赞美了刘备,在天下大乱的形势下,有平敌报国的志向,并且肯定了只有刘备是并起豪杰中的汉室的合法代表,从这里可看出罗贯中的正统思想。他也应具有明君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刘备说:“吾宁死,而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就突出了他是个仁义之人。有人建议他经常骑的那匹的卢马送给他人骑,等别人骑这马出了事以后,再把这匹马牵回来刘备就不会出事了,这当然是很会为刘备着想的,但也表现了很自私。因此刘备表示坚决拒绝这样做。小说中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来突出刘备那“吾宁死,而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的品德。
2、突出了刘备的爱民之心,描写了刘备与人民的紧密关系。小说中写出了刘备爱人民,而人民也拥护他。刘备打败了,离开樊城时,十几万老百姓宁可跟着他一起逃命,刘备跟难民在一起,一天走不了多少路,结果被追兵打得七零八落,连他自己的家眷都失散了,但刘备还坚持和难民在一起,书中并多次写刘备看见人民受难而流泪伤心。
3、小说突出了刘备爱惜贤才,礼贤下士。“叁顾茅庐”集中刻画了刘备礼贤下士的品德,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爱慕和敬重。刘备与诸葛亮、与张飞、关羽间的甚相敬爱,反映了作者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总之,小说中的刘备是以民为本,宽厚待人。他有雄才大略和英雄胆识,又有知人善任取信于民的优秀品质、才能,他是个明君、好皇帝。
但刘备这一形象缺乏真实的社会基础,事实上刘备也有政治野心,他同样企图吞并其它割据势力,攫取最高的统治权,因此这种理想中的好皇帝,在现实生活中是并不存在的,刘备只是作者寄托的一个理想人物。他是封建社会中人民群众在要求变革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所幻想出来的,因缺乏现实基础而显得苍白虚假。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
还应注意到,刘备的仁义也是时代的产物,和东汉推行儒术、讲求气节有关。刘备15岁向大儒卢植学习,卢植以向马融学习不看一眼马融家的歌舞女伎着名。芦植和蔡邕校核五经,反对宦官和董卓,是一位敢做敢为有政治操守的学者,刘备受卢植的影响是不小的。《叁国演义》多次写刘备去救卢植。卢植还和大儒郑玄同学,演义写刘备师事郑玄、卢植两人,是可能的。《诸葛亮集》有“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郑玄)间,……治乱之道,悉矣。”可见刘备的仁义是东汉经术信念的结果。而且,西汉经学大师韩婴也是刘备的同乡,传诗经,“燕赵间好诗”,刘备的涿郡正是诗经风靡之地。历史、地理的儒家经学风尚造就了刘备的仁义。可见小说的发展是有源头的,小说的创造恰恰把民族的深厚传统形象地发挥到新高度,从而使《叁国演义》成为人们喜爱经久不衰的文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