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频道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数学学科组>>数学文化>>数学史话>>正文内容
我思故我在
发布日期:2012-06-15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   

                               我思故我在
                   
    热爱数学史的人往往会对一些大数学家的名言反复思考回味的。笛卡儿在《方法论》的第5部分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论断:
    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英译)──Cogito ergo sum (原文)
但是,在笃信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这句被笛卡儿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名言,在过去的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笛卡儿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也有些人按照字面理解, 认为笛卡儿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如果我思考则我存在,如果我不思考则我就像行尸走肉般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有些老师就引用这句话鼓励学生多用大脑思考问题。
    请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谈谈你对笛卡儿的名言是如何理解的?

    笛卡儿的哲学历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他的哲学追求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笛卡儿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历程的开端:“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赖那些哪怕仅仅欺骗过我们一次的东西。”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为了建立他的哲学,笛卡儿把他的怀疑推到极致:“我可以怀疑,既没有上帝,也没有苍天,也没有物体,也很容易假设我们自己甚至没有手、没有脚,最后竟然没有身体。”总之,以往我们所确知的一切可能都是虚幻的。笛卡儿接着说:“当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怀疑一切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置疑的。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是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因为我对“我在怀疑”的怀疑仍然是“我”在怀疑,因而它恰恰证实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性。怀疑也是一种思想。因此可以说,“我在思想”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因为说某个东西在思维着,而它在思维时却又不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换言之,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思维必然有一个思维者在思维。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条真实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之动摇的真理,我将把它作为我所追求的哲学第一条原理。”&苍产蝉辫;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这是笛卡儿所有思考和推理的起点。就是说,笛卡儿相信人可以不依靠现有的知识,而仅凭理性就可求真:用数学和物理就可以认识物质世界;凭沉思就可以达到精神的理解。
    通过笛卡儿对自己哲学历程的细腻描述,我们可以明白地知道,用笛卡儿的办法(权宜之计),通过反证:我已经在思考了,这是一个公理;“我”在思考时,“我”不存在就绝对不行。所以,“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 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 所以他说, 我思故我在。
单就这个命题而言,这不是笛卡儿的原创。在他之前,圣奥古斯丁曾说过几乎同样的话,他说:“我们存在,我们亦知道我们存在。如果你错了,那么怎样?如果我错了,我存在。因为凡不存在者亦不能错。因此,如果我错了,那么我存在。既然‘我错了,所以我存在’是确定的,因此,无疑地,我知道我存在,我没有错。”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哲学史上的经验论者抬高感性认识,蔑视理性认识,认识只有感性认识才真实可靠,如休谟;而唯理论者又抬高理性认识,蔑视感性认识,认为惟有理性认识才有价值,如笛卡儿。他们各执一端,将认识推向了两极,否认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批评这两种极端说法时,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他把经验论者比作蚂蚁──只会收集材料,把唯理论者比作蜘蛛──只会编织抽象论断的蛛网。而他赞扬蜜蜂,说蜜蜂既能从花园和田野里采集经验材料的花粉,又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它,最后酿成了科学之蜜。所以培根的结论是:只要在感觉经验和理性能力之间永远建立一个真正“合法婚姻”,人们就能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