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课堂让学习不再艰难
两年的课改,让游离于教育边缘的辽宁省抚顺四中起死回生,曾经的自怨自艾变成了如今的朝气勃发,过去的退缩畏难变成了现在的乘风破浪。课改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抚顺四中选择勇敢地迎难而上,用以“快乐课堂”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赋予了四中新的生机。
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发生。来校报到的年轻教师,围着狭小的学校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如何也找不到那个藏于两幢大楼之间小小的校门。学生来到学校,大失所望,哀叹为何要考进这么一所“破学校”。这便是课改之前的辽宁省抚顺四中给人的印象,不仅环境差,学校的教学成绩更是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但是,2009年,校长周立明的到来,让四中的命运悄然改变。
要在岩缝中开出教育的花朵
课改前的四中生存环境很艰难,教学质量长期陷入低迷,学校声誉低落,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招生逐年困难,还受到同类高中的不断挤压,随时都面临着被撤并的境地。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不好好学习,教师也普遍充满了职业倦怠,找不到为师的尊严和成就感,整个四中的氛围死气沉沉。怎样才能杀出一条适合四中的道路,让所有的四中人看到生机?
“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承认四中是失败者,如果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必败无疑。”周立明说,“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在新课改方面,各个学校几乎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有抓住这个机会,我们才有可能起死回生。”
心动不如行动,再好的理念也需要勇气和力量去变成实践。四中跨出的第一步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思想。洋思中学、后六中学、锡山中学等成为全校学习的对象,尤其是杜郎口中学的先进经验带给四中的领导
随后,周立明宣布取消全部重点班,各年级一律实行平行分班,班级座位一律采用分组方式团团坐。
没有了重点班,有些优秀学生要求转学。老师们更是叫苦连天。“一堂课总是维持纪律,讲不了课了”、“差的同学更不学了,还影响了想学的同学”、“这课没法上,都在说话,管不了”。有的老师干脆把学生的座位再调回去,恢复成排排坐。
但是,四中领导班子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决心从未动摇,他们在周立明校长的带领下,誓要绝处逢生。
快乐课堂结出欣喜的果实
“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课堂上要进度还是要效率?当然是要效率!”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学校开始重新思索建立怎样的新教学模式。
“根据我们的学情,要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不贪多,降低难度,少讲多学,务实高效。”领导班子给出了大方向,剩下的战术问题,就由老师们自己钻研摸索了。
2009年10月,学校宣布废除沿用多年的教案,全校改写导学案。导学案与教案的最大区别是由研究教师怎样教,转变为研究学生怎样学。这一改变,给老师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于要转变多年的工作模式,老师们都很累。
随着学校课改的不断深入,一批年轻教师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教学明星评选中脱颖而出。那些抱着传统教育思想不肯转变的老师,在评选中失去了荣誉,他们不服气, 对课改的贬低、讥讽接踵而来。
然而,发生在学生身上非常明显的变化又让老师们欣喜不已。“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课堂吗?看到学生们都开始学习了,我比什么都快乐。”生物教师田园说。“累是累了,但是我感到了充实,觉得我的付出值得。”
“我们提倡课堂尽量采用提问、对话、复述、争辩、阅读、默写、摘抄、作业、实验、设计、小结、表演、游戏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周立明校长介绍说。
分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也尝到了甜头。“为什么我们能在学习中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因为我们终于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高一学生付旭说。
在四中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六行”并举,即“真听、实读、勤问、善思、能议、敢评”。“让我们充分地展示了自己,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学会了多种角度分析问题”,高叁学生徐冬升的话语里充满欣喜和骄傲。
“叁六九”锁住学生的心
“叁六九”是什么?它就是四中人经过两年的辛苦努力,在课改实践摸索中形成的快乐课堂核心内容:叁种课型,六个流程,九个特点。
叁种课型就是合作课、探究课、反馈课。“简单来说,合作课主要完成知识的基础性预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预习任务,通过合作,互相答疑释难,老师只作适当讲解。”
探究课则为了深化预习课的效果,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在这种课型中,重点是化解学生在预习课中留下的疑问,感悟提升学习收获。“有点像牛吃完草后的反刍,是一个消化的过程。”
反馈课就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巩固、提炼、反思和总结。“学校从2010年新学期开始,不允
“六个流程”就是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拓展延伸、测试总结。这是四中课堂的基本流程,但并不拘泥,各个学科可以适当调整。这六个环节流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快乐课堂”的九个特点,才能称之为地道的快乐课堂。
归纳起来,“九个特点”的核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
“我们的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要使用组织性、点拨性、评价性、总结性的语言,做好学生的配角;老师会按流程上课,当堂设立评分奖励,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同时还必须做到‘叁讲六不讲’。”
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就是“叁讲六不讲”,是四中领导
与此同时,四中坚持“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的理念,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这一点通过别具一格的学生评价机制来实现。“从不迟到奖”、“从不旷课奖”、“最具组织能力奖”等等,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佼佼者。
“从以前的不敢上台到上台脸红再到现在的侃侃而谈,我深受其益。”高叁学生李雪道出了四中学生的普遍心声。
“叁成”教育营造课改软环境
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2009年,四中提出“成人、成才、成功”的“叁成”教育理念,把“成人”放在第一位。
高中生的德育工作并不好做,四中想出了一些别出心裁的办法。
组织学生自编《早恋的危害》、《给家长的建议》等文章,让学生走上街头售卖自己的论文成果,在这些实践中,学生感悟到很多道理,对下一次的活动充满了期待。不仅如此,学校还成立“格子超市”,以廉价的价格出租给学生,售卖自己的东西,模拟超市管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自立能力。在区政府广场举行开放式开学典礼,学生始终是典礼的主角,很多平时被漠视的孩子,在典礼上感受到关注,体会到了作为四中学生的骄傲。
因为遵循了“叁成”的理念,学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富有成效。课改以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打架事件,学生上网去玩次数明显减少,各种不良现象也逐渐销声匿迹。
四中的学生真的变了,他们脸上的表情不再沉闷落寞,而是充满了自信和微笑。正如望花区教育局原局长李厚凯所说:“你们真救了一批孩子,造福了一方百姓,这样的孩子能被你们教育到这个程度真是了不起。”
困境思变铸就传奇
“课改引领教师思考,使教师成长,课改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成才。”
“认真钻研,是给自己机会;大胆改变,是放学生一条生路。”
2010年6月,抚顺四中迎来了课堂教学改革后的第一个高考。以往,学校专科以上升学率多年一直徘徊在40%左右,排在全市最后,以至
最终结果没有让四中的老师失望,没有让辛勤努力的学生失望,2010年四中的高考上线率达到76.5%,创学校历史之最,也超越了个别市重点高中。
四中的“快乐课堂”颠覆了课堂上主客体的地位,创新了教学方式、学生管理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在一片质疑声中艰难前行,终于用成绩证明了改革的正确性。
2011年,四中再创新高,实现了84%的高考升学率,再次刷新了历史最高点。这无疑又是一针强心剂。
很多人不相信四中的变化如此之大,他们要眼见为实。
抚顺市教育局局长吴奎豪来校暗访听课,充分肯定了四中的课改,激励教师和学生坚持课改不动摇。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巡视员杜柯伟来校参观,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学校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坚持搞课改,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真是太不容易了。”抚顺市望花区教育局副局长孙绍凯更是这样评价道:“学生首席角色凸显,学习和谐互助高效。”
当然,让人更为感动的是家长的评价。家长刘阳在学校开放日听完课后说:“听了这节课后,我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