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2009年江苏省教学设计 叁等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王小春
一、课标把握
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给出的教学课时建议是2课时。按照建议规划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应是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和能源基地建设。
在教学中时应注意:
在世界能源主要为石油、天然气的时代,同时能源又趋向于清洁能源的背景下,我国为什么还要开发效率较低下的煤炭资源? 注意开拓学生思维上的全局观。
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应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在对山西煤炭开发的同时还应注意提及其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为下一节课教学作铺垫。
二、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以及我国为发挥山西煤炭资源优势所开展的工作。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煤炭开采易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问题,但在国内能源需求随经济水平提高大增、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面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挑战。
叁、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能源的分类基础知识
(2)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叁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并能进行知识的迁移;
(3)能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阅读材料、比较、推理、分析、合作讨论等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全局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性;
2.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难点: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的优越性
五、教学方式
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展示资料,给学生预设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主动和合作学习,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在教学建议中“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从本节教学内容来讲,网络上对于能源方面的时事性、新闻也较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现实性也较强,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还可以讨论山西“黑煤窑”、“私窑”产生的必然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展示资料:
资料1、俄乌天然气争端升级 17个欧洲国家受影响
调域名已经过期皑
俄罗斯与乌克兰新年爆发的“斗气”风波6日升级,俄罗斯经由乌克兰输往多个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中断,部分西欧国家也开始受到波及。据悉,至少17个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因俄乌“斗气”风波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天,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克罗地亚、马其顿、土耳其等欧洲国家均报告说,俄罗斯经由乌克兰输送给它们的天然气已完全中断,另有多个国家的天然气供应大幅减少。
由于没有其他供应渠道,保加利亚称现有天然气储备仅够维持几天,已处于危急状态。位于保加利亚东部的两座城市已完全“断气”,时值严冬,这给当地居民的取暖带来了困难。
克罗地亚不得不暂时减少对工业用户的天然气供应,并呼吁民众节约用气。土耳其则向伊朗求助,并试图通过其他输送管道弥补天然气供应短缺。
截至目前,俄罗斯对奥地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均大幅下降。
教师:分析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能源的供应短缺会产生什么情况?
学生:对日常生产和生产造成影响。
教师: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再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分类 |
包括的主要能源 |
可再生能源 |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
非可再生能源 |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
非可再生能源需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因而是有限的,在人类历史时期用一点少一点。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而且煤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量使用煤。
资料2: 吴昌华:低碳和清洁能源是未来的趋势
时间:2009-02-10 10:04:00 作者: 来源:搜狐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
教师:为什么在清洁能源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学习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
学生: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教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增长迅速,能源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要确保我国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发展和提高,必须确保能源的充足供应。
[展示投影]
(引自“煤炭行业研究报告” 田书华)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开发条件
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原则是因地制宜,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下面我们从这叁个方面来讨论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资源状况)
① 分布范围广(指导学生阅读图3.1,注意煤田的分布位置)
② 煤种全
③ 质量优(让学生注意大同煤田和河东煤田分别主产什么煤)
④ 开采条件好
展示露天矿场,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一下鲁尔区煤炭资源开采的特点。
2.市场广阔
教师: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的差值反映出什么问题?
学生:我国能源供应供不应求。
教师:随着我国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能源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能源供应短缺引起的问题,在这几年已有明显的现显。如广东的“油荒”、这几年夏天我们华东地区的“电荒”。
再次指导学生分析图3.2,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还要注意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的比重较少,水电的比重与我国水能蕴藏和开发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不相称,要让学生明白今后我国能源消费发展的方向;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提高我国能源的自给率。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煤炭市场广阔表现:①能源供应存在缺口②能源需求进一步扩大③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长时期不会改变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山西周围的大城市分布和与山西相通的铁路,说明山西煤炭输送到周边的距离不远,同时又有较为便利的交通。
教师:我国能源供应存在明显的短缺,为弥补国内能源的不足,每年我国需花费的外汇到国外进口石油,但石油作为世界主要能源之一,“随着大国实力的此消彼长,世界石油版图正在发生变化,美、日、中、印等国都在开展多方位的石油竞争”;“美国视军事力量为争夺海外石油资源的终极手段”,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要保障能源尤其是保障石油的可靠稳定的供应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何广东会闹“油荒”的原因,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
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
1. 扩大煤炭开采量(产得多)
注意在图上落实提到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用图3.3上原煤生产的增长倍数来说明扩大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运得出)
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以及重要的煤炭输出港。还要让学生思考一下山西北、西两个方向为什么不需要建运煤专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1)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2)发展炼焦业
实施教材49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来讨论一下,对于山西省来说,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让学生进行讨论,提醒学生注意从环境效益、运输成本、资源消耗等叁方面来进行,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正因为它们各有利弊,这两种方式一直是并存的。
[板书设计]
能源分类:可再生能源
非可再生能源
一、资源开发条件
1、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原则:因地制宜
叁个方面:区域的资源状况,市场、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优越
(1)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 市场广阔
(3)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二、能源基地建设
1、目的: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
2、措施:
(1) 扩大煤炭开采量
(2) 提高晋煤炭外运能力(叁条外运干线)
(3)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学生形成性练习]
1.下列能源中,属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风能 B.生物能 C.天然气 D.太阳能
2.没有从山西经过的铁路线是 ( )
A.京包线 B.包兰线 C.太焦线 D.同蒲线
3.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特点是 ( )
A.煤种齐全,以褐煤为主
B.大同煤矿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C.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
D.分布范围广,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4.读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消费能源是_______,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2)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大于我国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案例探究:新疆能源基地的建设
试分析新疆能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的条件。
答案:1.C 2.C 3.B 4.(1)煤炭,大气环境持续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而且煤炭发电和运输占用了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2)石油、天然气、核能
5.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丰富,另外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十分丰富,再加上接近中亚和俄罗斯,有利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输入,因此新疆成为我国重要战略基地。
09年江苏省地理教学设计 叁等奖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