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工作受到明显影响。学生面对网络的诱惑,在行为习惯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偏差,如何纠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偏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成为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本文从网络环境角度出发,从几个方面提出纠偏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以及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 网络 德育 信息技术
今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住在“象牙塔”的学子们。如:学生带手机进课堂,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发短信取乐;使用电脑上网查阅资料,本应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手段,但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由此引出的打架、偷盗、引发暴力事件甚至闹出人命的事情屡见不鲜。现代的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冲击,但技术本身并没有正邪之分只在于使用的正确与否,用之恰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不良效果会很明显
文化部门正不断地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网吧、游戏厅等的监管力度,这为我们做好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抓好当前的德育工作?
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当前,大部分学生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而考上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却大有人在,这些无疑会促成新的“读书无用论”,对在校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讲,更是会打击他们原本就不坚定的自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惯性,进而在学习上更是放松要求,不思进取,间接带动周边部分学生放松学业上的自我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招聘这一平台,通过统计应聘人员与所供岗位数之间的相互对比,使学生直接体会到人才竞争的激烈性,帮助他们认识当前的形势,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
德育工作不能只局限于简单的说教,长时间的重复说教和流于表面,不但没有新意,而且还会让学生反感,但新活生动的例子则会起到震慑的作用。现今发达的互联网,以其海量的资讯和强大的信息筛选、提取能力为我们获取开展德育工作的鲜活例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对于网络犯罪,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搜索到大量的对于网络犯罪的典型案例,同时还可以分析犯罪背后的动机、成因与德育缺失的关系,而且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预防方法等等。它图文并茂的报道,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警示,使学生自我加强对自己的要求,保证自己不犯法;同时还通过对法规的了解,能及时预防和制止他人犯罪的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避免了以往教育素材的匮乏和手段的单调,而且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自我警示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充分运用学习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高考仍是作为衡量高校招收新生的最重要乃至惟一手段的现实背景下,有很多的学校维持生存,片面追求升学率、本科率,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大文化课的设置,减少文艺课、体育课的设置,甚至有的干脆就取消。面对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巨大升学压力,迫使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就不敢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且也想不到什么感兴趣的人或事,精神上相当苦闷和寂寞。有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大多出于这种原因。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学生的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在不校的时间里在家要么睡觉,要么奔波于补差,无其它课余爱好,因为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一切都显得不可能。这些都极易导致学生禁不住网络的诱惑,继而沉迷于网络,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现在各校的办学条件——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差,但是这些条件往往成为摆设,更谈不上充分利用。因此学校在“减负”的同时,可以增加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开展反映当地时代变化的摄影比赛,开展歌咏比赛、棋艺比赛等等。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组织年级足球、篮球等比赛。这些不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建立健全学生人格,还能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部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心理,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在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拥有独立的IP地址和主机,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的环境提供了可能。通过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增加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课后能及
叁、正确对待深陷网络的学生,采取引导为主的教育方法。
学生喜欢电脑,喜欢网络,未必不是件好事,我们在这方面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在上网之初并不清楚网络会带来哪些危害,并且自控能力较差,在大量的互联网信息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筛选出对自己学习成长有利的内容;而有部分学生因为禁不住一些不良网站内容的诱惑,由好奇逐渐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如一些网吧经营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向学生介绍一些黄色网站或网络游戏,致使自控力差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图片、黄色电影。但是致使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很多,我们不能简单的禁止,应该分析原因,找出根源,正确引导,并由父母或老师陪同上网,限制内容,控制时间。
学生对网络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课余活动,不仅丰富课余生活,还能逐步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可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我们有许多学生坐到电脑前面,要么无事可做,要么打游戏、聊天、看图片,对于网络还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就一无所知了。这正说明了他们缺乏对网络的根本认识,因此我们可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开展适量的与网络有关的活动,增加学生对网络的了解,提高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例如利用节假日开放学校电脑房,不仅可以限制上网内容,控制上网时间,还可以开展学生网页设计大赛,小报编辑比赛,网络象棋比赛,升级游戏等等。
四、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生时代的相当时间在学校的课堂中度过的,因此课堂理当成为德育教育的一块主阵地,这块主阵地发挥作用的限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德育工作的成败。在课堂的主要职责是用于教学,并是德育的专用地,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结合教材的德育素材开展工作。如在地理教学中讲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时,可以给网络资源中的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讲述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以由网络资源提供人类对非洲植被的破坏造成大面积荒漠化来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五、运用网络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
在众多的违法犯罪的事例,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事实面前痛哭流涕,后悔自己不懂法,不了解基本法律常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一直努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总体上我们对法律知识与规定所知还是颇少,甚至在一些方面是一穷二白。而网络在宣传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并且适应面广,在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适合各个社会层面的人员学习和接受。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学校和社会的网络资源,对学生加强与其生活环境、经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信息技术已不受我们意志而转移地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忽视它的先进性而加以禁止是绝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技术优势,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成为丰富课余生活的一种手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儒德 主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暨南大学出版社 赖华强 编着 《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