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地理课堂的归宿——互动式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在当前新课改对中学地理教学要求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关系变化,分析互动式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并用案例来阐述互动式教学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高效性的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高效&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互动式&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地理课堂
【正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新课程的实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作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两者大体上应该是平等的关系。由于教师和学生是这样一种关系,社会上也有人把教师和节目主持人相比,因为两者的工作信条是相通的,都是引导人、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对于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深受大众欢迎,栏目收视率较高,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这么叁个因素:一是内容有“卖点”,紧贴生活实际。二是形式新颖,适合成人“口味”。叁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不是“捏住鼻子硬灌”,那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对于地理课程来讲,不管是在学生心目中,还是在学校课程安排上,都得不到重视。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互动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引起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注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基础上学好地理科学。所以教师必须尽可能的去寻找在地理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形式。下面介绍几种互动的形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情境教学具有以“境”为取材,以“思考”为核心,以“活动”为途径,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等鲜明特色,对营造地理课堂的和谐氛围有着独特的作用。情境教学特别注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让师、生、境产生互动,从而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比如在“热力环流”新课教学中,教师展示酒精灯和一烧杯水的加热试验,让学生推测发生的现象然后让他们去观察和验证。当学生发现烧杯中的水的的运动时互相讨论,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时老师再把他们带回课堂去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话,在整节地理课中,大家的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提出问题,引出知识的难点、重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进而使之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这节课里老师先创设情境,然后依据情境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激发思维,开始学习新的知识——热力环流。创设地理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采用地理情境启发的方式,先引出一系列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其问题意识,引发学生自主提问,促使良性互动的课堂得以进行。
2、小组合作,实现共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形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好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形式互动+思维互动。
比如“世界洋流”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洋流的分布和暖、寒流的分别,学生很难单独的完成。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完成。合作探究要求:6人1组进行探究,3位同学分工叁大洋上的洋流,剩下的3人分析讨论洋流的暖、寒流性质及洋流分布的规律。最后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发言。反思这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充分发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生之间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3、媒体辅助,动态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地理课堂,尤其是这样。地理课堂有太多的抽象事物。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入中学地理教学,可以化远为近,化大为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化实为虚,化小为大,进行具体细致的观察。不仅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拓宽了知识获取的渠道,而且其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了地理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地理原理和现象的感知、理解更加透彻、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想象。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老师先用动画形式展开正确的地球公转和自转,让学生分析昼夜长短和下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这样就通过多媒体教学,把地球运动这一抽象的地理现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互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使他们冲破思维的束缚,进入更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老师这种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展示理想效果与学生的想象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他们处理地理信息资料,还能提高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并给予了成功的体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优化地理教学。
4、探讨问题,营造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准确到位的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的方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引起注意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老师应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上升。这就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问题探究,以问题为载体,使课堂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又可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学生个性。当然了,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演示、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其学习。良好的问题情境设置,对学生的发问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能使学生在不断感受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挖掘自身的智慧潜能,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达成互动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洋流的时候,利用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所用的时间不同让学生进行探讨,从而理解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良好的问题情境设置,对学生的发问很好的启发作用,能使学生在不断感受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达成互动的效果。
5、相互评价,及时反馈
考核和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热衷于纸笔考试,过多地侧重知识的掌握,用“分数”来检验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效果。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必然导致教学方式僵化,老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地理教学枯燥无味,课堂十分沉闷。学生应该是在不断地激励和鞭策下才能获得内驱力而发展的,学生所获得的最经常&苍产蝉辫;的评价来自课堂上老师的常识和同学的鼓励。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要进行即时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出色表现都给予一声喝彩,对每一次个性的表露都给予评判,这样在一次次互动评价中学生就会获得发展动力。而作为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声中就会毫无保留地娓娓道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地阐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做出正确的评价。做到了及时反馈和当堂纠错。精彩的师生互动高潮的出现是判断思品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为追求这一高潮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细心留意学生的反应,根据不同反应及时调适教学激情的“温度”:当学生心不在焉或出现疲惫感时,要及时检讨自己的教学是否误入单调和空洞的歧途并及时作出调整,适时、适当地增加一些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们“热”起来;当学生们已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时,也应相机变换教学节奏,让学生暂时“冷”下来,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或者进行相关的习题检测。只有师生的激情处于和谐统一时,才会出现高潮迭起的积极教学效果。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的全部激情就是为实现对学生的激励、鼓舞和唤醒.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情感和谐的统一体.只有营造了这样的互动课堂,才能使学生从“知之”到“好知”再到“乐知”。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当自觉的学习“互动”艺术。
【参考文献】
摆1闭&苍产蝉辫;陈丽娟,形成良性互动&苍产蝉辫;走向和谐课堂摆闯闭,地理教育,2008年第2期
摆2闭&苍产蝉辫;丁波,怎样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摆闯闭,地理教育,2009年第2期
摆3闭&苍产蝉辫;黄雷,创设有效情境&苍产蝉辫;优化课堂教学摆闯闭,地理教育,2008年第1期
摆4闭&苍产蝉辫;刘振泉&苍产蝉辫;姚智君,让学生参与地理教学&苍产蝉辫;让课堂呈现平等和谐摆闯闭,地理教育,2008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