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课程的施行中,教学反思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新的教学情况要求我们不断地对照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去进行反思,使我们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才能使我们的反思行之有效,起到切实的作用。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我们又应当如何反思,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才能有效果。
[关键字] 新课程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
新世纪之初,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理念头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究竟怎么去反思,又应当反思哪些方面?
一、 教学反思的实质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地更快、更专业。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以教师的“思”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教师通过反思来调整教学,通过补救性的训练来解决存在问题,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
二、怎么去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的回顾和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新课程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进行: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从教育专家那儿接受过来后形成的,没有像今天这样大力提倡过教师主体要进行自我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理念头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就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着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这种辨证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3、对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
要新课程中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师道尊严”这种思想的影响和为了巩固“双基”及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使我们在课堂对一些学生极具创造性但与所学知识有出入的提法大加批驳,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对地理这门学科表现出一种漠然的态度。同时大量的简单重复没有多少思维含量的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匡正。
叁、我们反思哪几个方面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本次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新一轮教改以来,虽以先进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教育研究改革中,也感觉到有时与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貌合神离。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又应当反思哪些方面才是切实有效呢?
1、 有没有真实地关注学生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在的高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理念意识及相当一部分初中地理学科课程开设和教学情况,故而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理念头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忽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而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不感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2、 与学生的交流是否通畅、平等、民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3、知识的是怎么传递的,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对此,许多专家呼吁,现代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4、你组织的探究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探究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这些说明,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探究学习也不例外。
新课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培养反思力》 袁 坤
《反思性教学》 熊川武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