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组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地理学科组>>教学交流>>正文内容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发布日期:2011-03-13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作者:不详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李万龙

常州地理教研

  近日,笔者作为评委之一聆听了几位青年地理教师的评优课,从整体来看,青年教师们只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进行准备就能够上出这么高水平的课已经是很不错了,每个教师都还做了不少于20个页面的笔笔罢,花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如果常州市的所有教师每节课都能像评优课一样准备,我们的教学质量必然会更好。但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问题可能不仅是青年教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在我们的常态课堂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笔者拟选择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

本课对应的课标是“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由于各个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不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相同。因此本条标准的重点,并不是某一流域开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而是指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是,首先要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有利的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说出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以……为例”,类似于范例教学,就是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这一组实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选择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典型案例,教师应首先通过这个或这一组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对流域开发和综合有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总结归纳,而不应该首先给学生一个框框,将学生思维往这个框框里套。但光让学生了解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还是不够的,我们可以直接给学生一个框框,学生花几分钟记住这个框框是不是就可以了,笔者认为这个框架必须和某一具体的流域相结合,否则就太空泛了,必须以某一具体的流域为落脚点。从必修考试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选择长江流域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田纳西河流域尽管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不是每个版本教材都选择的,而长江流域尽管只有鲁教版选用,但其他版本教材也都的涉及,如人教版在“区域含义”“区域差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都涉及长叁角,在“不同发展阶段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中涉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湘教版“区域经济差异”中涉及西部大开发,人教版、湘教版的“资源调配”中涉及西电东送(叁峡),从有效应对考试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选择长江流域作为案例是比较合适的。
另外,对教材的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目前的命题来看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特别是江苏省的高考命题,更不要说必修考试命题了。笔者认为理想的命题应该是给出一个新情境,如某一个大家都不熟悉的流域如怒江流域,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这样命题必须提供大量的对于这个流域的材料,从目前情况来看,只有全国高考中的文科综合考试命题基本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尽管如此,也常常出现由于提供材料不充分而影响学生答题的情况,如2005年全国文综第36题。因此选择一个各版本共同的内容来教学是可行的。

除了对课标的研究外,对教材本身内容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后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就田纳西河流域来讲,为什么其降水季节分配与东亚的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差异,为什么降水季节变化不大而河流流量变化却很大这样的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清楚的问题,尽管上课时不一定讲,但学生如果问起来,你应该能够回答。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新课程已经走过了两年多,但从此次评优课的情况来看,教师并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多数教师仍然主宰着课堂。尽管有不少教师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但设计的问题过细,缺少思维容量,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整个课堂是在教师的笔笔罢控制下向前发展的。有的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逻辑把学生往一个框子里套,学生成为教师对课标理解的注解。更没有看到教师利用学生差异或学生背景资源等即兴生成,从而出现“没有预约的精彩”。总之,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辛苦”。

叁、对于情景设置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地理课堂来讲学生的兴趣可能来自教师精美图片的展示,独特风情的描述;来自教师严密的思维,师生愉快的互动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因此建立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笔者认为设置教学情境,赋予学科内容生活意义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从本次听课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已经有了设置教学情境的意识,但有些情境离题太远,长时间进不了正题;有些离生活太远,如大禹治水太遥远了,黄河水患至少已50多年没有了,学生根本没有什么感性认识;有的则有情境无意境,不美,不激动人心。因此一个好的情境设置对于导入新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对于问题设计与高级思维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节课是否是好课,就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好,易中天先生的《品叁国》为什么引人入胜,关键就在于他问得好,正面问,反面问,于无疑问处问,于有问题处深入问,问得巧妙、恰当。看看我们的问题,要么是课本原有的问题,要么是课本上有现存答案的问题,甚至还有人问:田纳西河流域最冷月气温高于多少度?田纳西河上修建了几座水坝?这样的问题,没有思维容量,也没有挑战性,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在提出高难度的问题时最好用投影打出来或重复一次,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你问什么,有的教师只问一句,有些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问什么问题就开始找人回答了。好的问题应该不是从课本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学生应该比较、分析、综合后再进行回答。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活动,或自主学习,或讨论。好的问题还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学重点,是学生最有话可说的,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疲劳,形成课堂高潮,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能力就是在这样的活动或互动中形成的。低思维品质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用是不大的。

五、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本次评优课所有教师都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而且每位教师的笔笔罢上的文字都比较少,比较大,便于学生观看地,这种意识应该予以肯定。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在什么地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等还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比如,是不是问题的答案都要打上去,是不是非用笔笔罢来代替板书,笔笔罢上的内容是否要完整等都是可以讨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学案与笔笔罢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整合方式,比如教学内容框架性的结构可以通过学案给学生,因为笔笔罢一张一张过去后,学生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比如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自然美,风情美,也可以通过图来引导学生思维(所谓视觉思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展示概念图,给学生一个结构性的知识;展示重要问题,而一些课本可以找到答案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案中留空让学生填写;用学案呈现课堂测试等。

六、对于训练与评价

课堂练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针对性、有趣、高质量的训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一节课课45分钟,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是必要的。但很遗憾,本次评优课中基本上没有看到训练,课堂上学生动手太少,甚至没有动手,这对双基的落实是十分不利的。

注:

1、文中的“本次评优课”指笔者所听的几节课。

2、本着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讨论问题,如果文中涉及某位教师的案例敬请谅解,如果不能接受请与我联系,我会将其删去,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