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组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地理学科组>>教学交流>>正文内容
浅谈分层教学
发布日期:2011-12-22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作者:卞春尧

浅谈分层教学

                                                  卞春尧

  要:教育的理想是使所有的学生接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根据差异性原则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解决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因材施教 可接受原则 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何以生生不息、繁衍不已并且不断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于社会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教师如何才能完成教育的理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发展每位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和他们的学习的潜能。因此,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又不能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一种方法来教学,同时摆正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让各学习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适当的学习条件”。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思想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产生于个别教育的土壤。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可谓因材施教的先行者。宋代的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始于此。但是从班级授课制问世以来,因材施教一直受到限制。班级授课制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学业基础相差不大,教师上课主要是根据中等程度的学生可接受的能力组织教学。优点是教学效率高,教师备一次课,基本上对所有学生都适用。但缺点是不能够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一个班里的学生基础相差较大时,这种“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学生就比较多,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学生的能力差异和班级授课制制约着“因材施教”原则的发挥,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二、 分层教学实践

    众所周之,不同的学生其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原有知识基础都存在差异,要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在不打乱当前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需要改变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涉及不同学生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采取分层教学是既能正视学生差异,又能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结合本人的地理教学经历,现就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作一粗浅的介绍。 

1、学生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搞分层次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将班里的学生分为优、中、差叁类,但如何划分却是很难的,如果想更为科学合理的划分出学生层次,需要具体分析每一名学生的情商、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个人目标等诸方面,再根据各方面的加权值进行计算。
  个人认为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宜采纳的。
  首先,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不管分类方法多么完美,都要为两类之间划一个界线,既然有界线,就必然有界线上下的两个人或几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几名同学的水平是差不多的。在实际学习中他们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差异。这种划分好比是一个标签,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超越性发展。
  其次,分类过程太过繁琐,不易操作。这种分类需要做的工作太多,对于一个学科老师来讲,无疑是过于复杂了。许多专家研究发现,再复杂的分类方法,得出的结果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做为学科教师的我们,当开始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不妨将学生大致按考试成绩在心中进行分类,以后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再适当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以分数分类不能以某一分数为限,而应该以某一分数段为限,大致掌握学优生和学困生有那些,那些同学的水平相似,并且根据成绩的分类应该仅限于接手班级的初期,随着教学任务的展开,师生了解的深入,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在脑海中调整分类。

2、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想做到分层教学,教师心中必需清楚的知道每堂课学优生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学困生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没有这一步,分层教学将是一句空话。

  根据对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学目标最好也能分为叁层,第一层是面向学优生的,第叁层是面向学困生提出的。
  我的做法是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所有同学掌握,对于加深扩展内容,仅要求学优生掌握,且绝不强求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分出叁种目标。
  比如对于地质灾害的成因、工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某地理事物意义的记忆等不进行目标划分,而要求全体掌握,对于这些内容的案例分析,则进行分层要求,要求学优生能详略得当的分析,而学困生能依据课本大致分析,中等生要求能详尽分析。而对于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值线的判读等较难理解的知识则均进行目标的细化。
  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教师仔细分析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分析考试大纲,还要求教师真正认识到对任何事物的感知不同人都是不同的。说白了,每一道好题的得分率都不会达到百分之百,每一堂课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完全明白,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最大的收获。
  3、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布置不同作业,提高学习效果。对于高级教学目标,采用讲授法教学,力求讲解详细、条理清晰,让用心听的学生听明白,至少对于这个题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讲地球运动一部分的光照图时,同学们普遍反应难度大,特别是复杂光照图的判读,哪我就采用讲授法,以最简单的方式让认真听的学生学会,不认真,或者时有走神儿的学生了解。课下作业以与例题最接近者为主,布置一或两个甚至不布置,有能力同学自己做类似题(高叁学生每人手里都不只一本参考资料)。但对于此部分最基本的地方时计算,一般光照图的判读,简单昼夜长短的计算等,都采用讨论或类似小组学习的方式解决,让同学们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反复训练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做题、人人提高。
  对于过程难于理解,结果便于记忆,结果可以解决一般难度试题,但必需理解过程才能解决高难度试题的教学内容,过程的分析,采用单对单、或单对多的教学模式,教师掌握更多的自主权,而教学的重点放在结果的记忆及运用上。像大气环流、热力环流、洋流等部分,过程的学习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简单思考,优生回答问题解释形成过程,大家记忆结果的方法进行。此模式中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用太长,能保证叁分之一左右学生想明白就可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优生掌握过程和结果,其它学生至少掌握结果。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学习效率,使每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最大的收获,我们就必须做到了解学生,既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又了解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真实要求,这样我们也就能做到因材施教,也让学生达到最理想的要求。

an>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