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为通用技术课堂减负增效
摘要: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本文针对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该如何展开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围绕叁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仅仅有一个设计得很好的教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执行教学计划。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随时根据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① 学习活动(learning action)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② 学习环境的设计
从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learning context),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③ 媒体传递的设计
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以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将教学设计划分为这叁个层面的目的并不是想说明哪种层面的活动不重要或哪种层面的活动更重要。这叁个层面的设计活动是互生的关系,没有媒体传递的设计就谈不上高品质的学习资源,没有学习环境的设计就很难保证有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将教学设计的活动划分为叁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
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的实践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丰富性、资源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
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网络课程和各种认知、情感和交流工具。它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环境和条件,但在实践中,我们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因为说到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也只是服务教
学的一种手段,决不可用手段代替内容和目标。
信息化学习资源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超媒体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泛传播的新型信息组织方式。传统的教学信息,其组织结构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的思维、记忆却成网状结构,可以通过联想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加工信息。因此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数字转换和压缩技术,能够迅速实时的处理和存储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既可以方便学习,增加信息容量,又能够提高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可靠性。
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系统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来自主地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并能够通过实时地反馈,实现交互,从而为探究型学习创设条件。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得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
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环境,但并不是说信息技术就可以替代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因而我们要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资源来辅助教学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呈现给学生。教师要在利用信息资源之前,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对学生负
责。因此,对学生负责,提高教师驾御信息的能力,是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有效性的关键的关键。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也涉及到电子作品的制作,但它与经典的CAI又有很
大的区别(见表1)。
表1 经典CAI设计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特点之比较
|
经典CAI设计 |
信息化教学设计 |
设计核心 |
教学内容设计,以课件开发为中心 |
教学过程设计,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 |
学习内容 |
单学科知识点 |
交叉学科专题 |
主要 教学 模式 |
讲授/辅导 |
研究型学习 |
模拟演示 |
资源型学习 | |
操练练习 |
合作型学习 | |
教学周期 |
以课时为单位 |
以单元为单位(短至一星期,长至学期或学年) |
教学评价 |
依据行为反应 |
依据电子作品 |
由此可见,虽然经典CAI中的主要教学模式从广义上讲属于信息化教学模式,但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强调以学为中心的,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
根据多年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来确立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目标定位方面
课堂信息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任务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信息媒体(不排除应用其他非电教媒体),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并在设计、准备、实施、评价等方面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学科的特点,实现教学最优化。然而它的教学过程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因此课堂信息化教学不应另立教学目标,而应与一般具体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致,称目标一致性策略。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课堂信息化教学应体现在应用信息媒体后,扩大了学科教学的空间,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沟通了师生双方的关系,更发挥了教学的整体优势。
二、媒体应用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媒体是课堂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应用要合理,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合理应用必须有合理的策略。何时呈示(媒体)、何时演播、何时应用;如果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这种现象极其普遍),那这些教学媒体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通过功能互补、优化组合,信息媒体在教学过程的表现力和重现力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在讲《技术语言的种类》时,让学生通过互连网获取信息,可以在Baidu或Google中搜索,获取各类技术语言的图片,以及查询各种技术语言的功能及其应用,小组内部成员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协助;教师讲解技术语言的基本概念后和学生交流技术语言的种类,共同完成任务。
叁、教学过程方面
由于信息媒体普遍具有形象直观的特性,因此当它被用于教学过程时,表现出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提高注意力水平,解决问题易懂高效,学生可以学得愉快等很多优点。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合理利用”的现象,比如,教学过程对信息媒体仅用作简单的呈示或演播,未能发挥信息媒体的形象直观性,并使其和学生的一系列心理效应联系起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其二,在现实中还存在对课堂信息化教学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课堂信息化教学过程,只是放放电视录像、演播投影幻灯等什么的,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真是轻松愉快。
形象直观是引起观察的良好条件,但不一定能引起良好的观察,生活上视而不见、见而不解的事例很多。可见形象直观的利用过程,关键是要注意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与语言、文字的合理配合。比如在演示某种媒体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设问启发、设疑引思,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够做到这样的要求,就是“合理利用”,否则就是“不合理利用”。信息媒体无论是投影、幻灯、电视录像或是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应用过程都能够很好地达到这些要求,这样做了,课堂气氛就活跃,有许多概念、原理的教学原来要花很大力气才能解决,甚至难于解决,现在很轻松地解决了。这种学得轻松愉快,绝非不动脑筋,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动脑筋,如果从思维品质的角度上看,这是促进思维品质(比如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批判性等)提高动脑形式。比如在讲《方案的构思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作品用以表达设计构思;学生在草纸上简单绘制,表达设计的意图,了解绘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如在Photoshop中设计一些简单的表现图,在AutoCAD中绘制一些简单的正等轴测图,在3Dmax中绘制一些简单的效果图。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辅导,相互协助,老师也要加以引导和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探讨,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各小组根据大家的建议对自己的结果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