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顺利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逐渐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向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受各地具体条件和重视程度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而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因此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实施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逐步渗透到整个素质教育。
本文针对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两极分化的具体问题,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异步教学为核心,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按能力分层教学模式。实施结果表明: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异步教学,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能够最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整个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2.异步教学理论
异步教学理论是由湖北大学
异步教学的教学结构是“六段教学结构” :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 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学情拟定好教学指导方案;上课时,教师就向学生提出问题(主要采用自学参考提纲和作业题的形式提出),然后指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思路、手段),接着学生按照教师指示的方法自学,解决教师提出的一个一个的问题。在学习中,学生按“ 六因素 ” 学习法(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时以自学为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别的同学或者老师进行研讨,也可以查阅工具书及参考资料。异步教学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自学能力不断增强,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异步教学模式以学情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学情指的是学生观察事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非智能因素,成为具有个体发展优势的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年轻一代的客观过程,是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的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独立掌握学习对象的过程。学生只有懂得了学情理论,掌握了学习规律,才能进行独立自主的有效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因此,学情理论是异步教学的基础,是实现学习个体化、指导异步化的理论根据。
3.高中信息技术课实施异步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对我校高一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的调查和对现有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的分析,面对我校高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认识到,要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改,根据对长期教学实践的思考,我认为:要尊重学生差异,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异步教学不失为有效的教育措施。其优越性表现在:
第一、我校在信息技术课中统一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这样,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单独授课,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所以信息技术课堂具备了开展异步教学的基本设备条件。
第二、实施异步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学生心理压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叁、异步教学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但并不是让有的学生原地踏步等别人,而是要在异步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向更难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既不丢掉差生同时也兼顾尖子生的发展。
第四、真正体现了个性化教学,做到精讲多练。对于中、高层次的学生精讲、少讲,给他们留下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适当地多讲、多演示,切实做到顾及全体。
4.异步教学实施实验
一、实验方案
本实验选取高一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实验,A班作为实验班,B班作为对照班,两班人数均为56人。
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对比数据,选取的两个班级在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环境影响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其次,实验板和对照班采用同一教材,两个班都由笔者一人承担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只是A班采取异步教学模式,而B班采用传统的同步教学模式,但两个班讲授的内容相同,授课课时也相同。
二、实验过程
(1)为实施照顾差异的异步教学模式和教学的有的放矢,首先对A班学生进行调查和分层,分层标准如下:
叁层: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熟练,知道如何通过互联网查找信息,思维活跃,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浓厚。
二层:学生有一定的操作水平,熟悉Windows的常用操作,对互联网查找信息有一些认识,但基础并不扎实。
一层:学生对信息技术仅有最简单的理解,计算机操作能力差甚至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通过上述分层,我摸清了A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接下来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如A层的学生可以做小老师,帮助辅导B层和C层学生。
(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传统教学目标的确立完全依赖于课程的既定大纲,是根据班级的平均水平制定的统一的教学目标,目的宽泛且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缺少针对性。因此,在学生分层完成后,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学目的进行合理分割和细化,最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级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这是针对学生差异的A班开展异步教学的重要特点,也是区别于B班传统教学的关键之处。
由上,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叁个级别:
叁级目标: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对疑难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能综合运用相关信息技术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级目标: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级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能够在必要地其他帮助下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能模仿完成教师的相关操作,掌握课本内的练习。
当然,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不应教条化。对于一、二两层的学生,如能完成本层次教学目标后仍能学有余力,则可选择性地完成其它级别的教学目标,并鼓励他们向更高级别进发。
(3)异步教学组织形式
着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5%战略+95%执行,才能保证目标的圆满实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学。课堂教学是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管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各异,要把这个过程管理好,除了要有良好的设计,更多的要靠科学、严谨、适应性强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过程。
u 对于叁层学生,主要采用“导学”的方法。因为这部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高,运用知识灵活,所以对他们的重点是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构建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结构,自主完成各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u 对于二层学生而言,“帮学”是主要手段。这一层次的学生有较好的基础,所以在课堂上有意对他们多提问,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他们参与叁层学生的学习活动。
u 针对一层学生,采用“教学”和“诱学”的方法。由于本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电脑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对他们要求“学会”,更要求他们“会学”。在课堂上,教师对该层次学生要多演示,帮助他们逐渐提高,逐渐将信息技术知识系统化。在对本层学生实施“教学”和“诱学”时,可以有选择地让叁层学生参与进来对一层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两个层次的学生都受益。
5.实验效果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的对比教学,本人取得了一些初步的实验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A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更为浓厚,主动性更强,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也更强,认为省级会考会比较容易通过。而B班整体学习兴趣一般,并且主动性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通过省级会考表示担忧。
(2) A班学生几乎全部都喜欢教师采用这种异步教学方式,普遍认为这样做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也能更好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而B班普遍对这种传统的同步教学方式没有新鲜感,教师需要额外的一些技巧来调动学生。
(3) A班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而B班有这样认为的学生比例明显不如A班。
(4) A班会考成绩要好于B班,无论是通过率,还是成绩优秀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就目前高中信息技术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突出问题,异步教学的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优秀方案。
6.结束语
经过两个班的对比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异步教学按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差异分层学习,分别达到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题精神,使整个教学效果还是会考成绩都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异步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值得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 同质—差异—同质—异步教学试验新探,田瑞云,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S1期
2.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新课程异步教学,程丽华,异步教学研究,2007年03期
3. 异步教学的组织形式,黎世法,异步教学研究,2007年01期
4.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张燕飞,教学信息化,200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