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时政要闻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政治学科组>>高考研究>>正文内容
2012年热点专题三 文化建设
发布日期:2012-04-23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
专题三  文化建设

  在2012年备考复习时要特别关注一下热点: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天宫一号”“神州八号”成功发射,完成两次对接及返回任务,“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实现5000米水深突破等。

  热点9 十七届六中全会

  【热点解读】: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在新闻战线深化“叁项学习教育”、巩固“新春走基层”活动成果,进一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命题角度】

  1、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党和政府把“文化建设”工作提到战略高度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肩负着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的主要职能。

  (3)面对我国文化发展仍然滞后的现状,党和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社会主义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2、从政治角度,说明党的领导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1)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这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始终走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前列,推动抓文化走向繁荣昌盛。

  (3)这是由党的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我国开发文化人力资源应采取的举措。

  (1)国家要履行经济职能,应增强文化人力资源领域的资金投入。

  (2)国家要履行文化职能,重视中小学文化素质和创造力教育,抓住重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与高素质文化人才。

  (3)国家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营造宽松的文化创造环境。

  4、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我国鼓励、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贸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我国初级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较低、多层次性等国情决定要鼓励允许社会资本和对外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2)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3)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鼓励、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的客观要求。

  (4)鼓励、允许社会资本和外资广泛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快速发展、增加就业、繁荣文化市场、改善人民文化生活、增加财政收入、建设文化强国等。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经济意义。

  (1)文化对经济有重大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6、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哲学常识角度看开展这项活动说法正确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要求

  (2)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要求

  (3)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

  (4)是贯彻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热点10  重大科技成就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学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科技。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天宫一号”、“神州八号”的成功发射和对接是2011年我国科技领域的一件大事,大大增强了我国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标志着我国正在大踏步地向世界航天强国迈进。因此,在2012年高考中,这必将是命题者关注的一个热点。

  2、2012年高考可能以此为背景,考查财政的作用、政府的职能、党的地位、综合国力、中华民族精神、遵循客观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树立创新意识以及人生价值等知识。

  【热点解读】

  1、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2、首次太空对接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将是中国的首次太空对接,这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成就,更是向着未来更大成就迈出的一大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一旦掌握交会对接技术,中国就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和能力,这将为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可能。

  3、科技创新  2011年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大会上说,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有大批创新型人才。

  4、“蛟龙”号成功载人深潜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2011年7月26日中国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成功潜至海面以下5057米,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载人深潜技术的全球先进国家之列。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我国自主开发航天技术的原因。

  (1)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装备公司,能显着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2)竞争性、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司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取得竞争优势。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着力自主研发,能够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2、从哲学常识角度说明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历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1)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在神舟系列研发过程中,中国航天人知识的积累、技术的不断创新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注重事物量的积累,通过量变实现质变,促进发展。在长期的艰苦探索中,中国航天一步一步地发展,从无人到载人,再到天宫一号与神舟对接,体现了从量变引起质变、从而促进发展的道理。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中国航天研发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从无到有,到世界一流,但是最终获得了成功。

  3、运用政治常识就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向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几条建议。

  (1)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文化建设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保护知识产权。

  (3)政府要积极推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地,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4)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