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生态文明的热电影特别关注: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我国节能减排的措施、目标、成就,我国的一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如:渤海漏油、曲靖铬污染、江河污染、珠海天然气泄露、德班气候大会、泰国洪灾等。
热点16 严格土地管理
【热点解读】
1、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 2011年全国“土地日”主题为“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 、惠民生”。 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新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2、闲置土地可以无偿收回 2011年12月为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部起草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修订草案)》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根据草案闲置土地可以无偿收回。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国家加强土地保护的原因。
(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物质资料,那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土地保护是维护国民经济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举措。
(3)市场调节自身具有弊端,可以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2、从政治常识的角度看,我国加强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1)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可以行使监督权,对土地开发利用进行监督。
(2)政府履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
(3)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大享有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人大通过立法加强土地的利用和保护;人大通过行使决定监督权,加大对土地开发和保护监督力度,规范土地开发与保护行为。
(4)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有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3、从哲学常识的角度看,我国第二十一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的主题是根据当前我国土地使用现状提出的。
(2)坚持适度原则。土地是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资源,要节约使用,坚守红线。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在土地的使用和管理中惠及民生。
热点17 促进节能减排
【热点解读】
1、抑制高电耗产业过快增长 5月10日,工信部下发《对于做好当前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抑制高电耗产业过快增长,限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用电需求。
2、节能减排 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狠抓贯彻落实,坚决防止出现节能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的问题,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3、德班气候大会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但在这一议题上,各国矛盾重重,达成一致殊非易事。
4、12月11日清晨,德班气候大会终于拉上帷幕。此次会议通过了 “德班一揽子决定”,同意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在2013年生效。但由于发达国家缺乏政治诚意, “巴厘路线图”谈判仍未完成。
【命题角度】
1、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总结实现节能减排的措施。
(1)公司是节能减排的主要践行者。加强技术改造,通过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节能减排。
(2)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同时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节能减排也是公司应尽的社会责任。
(3)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政府通过财政的支出,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政府利用税收杠杆限制高污染、高节能耗产业发展,促进节约型、环保型产业发展,实现节能减排。
(4)政府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坚强宏观调控,促进节能减排。
(5)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2、从政治常识的角度看,我国政府重视节能减排的原因。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节能减排是保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表现。
(2)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节能减排是政府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要求。
(3)政府的职责是对人民负责,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3、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进行切实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1)各主权国家要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接受国际法和国际公约的约束,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同时,积极履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2)各主权国家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建立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反对全球侯变化问题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各主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着力于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从哲学常识角度,说明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节能减排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
热点18 保护生态安全
【热点解读】
1、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骋顿笔增长,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追求短期政绩。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2、多个城市因暴雨出现严重内涝 2011年夏季,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因暴雨出现严重内涝,暴露出很多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的思路,以及城市管理思路亟须改变。
3、国务院要求严查渤海湾漏油事件 由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渤海湾蓬莱19-3号油田6月4日起发生漏油事故。7月5日,国家海洋局公布相关情况。
【命题角度】
1、从哲学角度分析生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生态安全问题频发是因为当事人没有从实际出发处理生态问题。
(2)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也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导致灾害频发。
(3)不同的价值观给予我们不同的影响。正是因为在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们采取了错误的行动,导致生态遭到破坏。
2、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总结政府维护生态安全的措施。
(1)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积极维护生态安全。
(2)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居民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3、从政治常识角度看,重大生态安全事件的发生折射出的道理。
(1)重大生态安全事件的出现,反映了政府管理不到位,监管不力。要求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正确履行职能,建设管理型、服务型政府。
(2)重大生态安全事件被群众知晓,多来自群众的举报、媒体的曝光,这说明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监督的权利。
(3)重大生态安全事件发生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这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也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