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坛:政治课堂中开展优质提问的研究
武进区礼嘉中学政治教研组
时间:
地点:读者活动室
主题:政治课堂中开展优质提问的研究
王学群: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次教师论坛,围绕“政治课堂中开展优质提问的研究”主题展开讨论。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施教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审视当下的课堂,不难发现随意、简单、重复的“满堂问”现象比较普遍,下面我们结合现实中的新形势、新问题和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下面,请哪位老师先来谈一谈。
尹建文: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和抓手。但是根据观察和研究发现,目前中学政治课堂中课堂提问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有点教师一堂课上提问过多,有的问题数量达50多个,其中许多问题是有关事实、回忆或知识性的,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上,有的问题甚至是无意义的;课堂提问时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经常叫一些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回答问题,对于不主动举手的同学经常置之不理;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以及学生作答之后,往往不作任何停顿,没有留有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有的教师对学生不正确的问题不加探究,经常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又提不出问题、或者只是提出一些与学习目标无关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课堂提问的水平、课堂提问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制约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的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龚静洁: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设疑必答疑。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构成了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信息交流的过程。因此,提问对教与学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提问能起到传递信息、反馈信息、调控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提问能起到激发情趣、促进思维、发展语言、引导方向、巩固强化的作用。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提问忽视难易,难于启迪学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忽难忽易,让学生很难把握。太难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思考方法,挫伤了探索的积极性;太易的问题,学生无需考虑便可得出结果。比如,“认识的来源是什么?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什么?” “劳动和就业的意义是什么?”在讲到这些问题时没有挑战性,教师也很难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没有了求知的欲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提问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看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
2、课堂提问太过笼统,学生疑惑。问题指向不明,缺乏思考方向。比如,出示材料“人均国民总收入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然后问从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问题?给你什么启示?范围非常宽泛,学生感到很突兀,没有思考方向,不知从何回答,不能有效地拓展思维。
3、问题缺乏时效性,为了问题而提问。比如:在讲授财政支出的类型时,问材料中的财政支出属于什么支出?然后紧接着问财政支出的巨大作用有哪些?所提问题超前,学生无法思考,只会照搬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4、整堂课问题太多,学生厌倦。在公开课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一共设计了12个大问题,学生们也异口同声回答了10次,但仔细分析,问题多是“这种消费是什么类型?”之类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问题,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消费原则”等深层次问题却一带而过。这样的课堂提问,并不能给学生多少启发。
5、课堂提问多重复,浪费时间。课堂提问思路必须清晰,不能反反复复、来来往往问同一或者没有本质区别的问题。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其明确的指向,都具有启发诱导学生学习探究的清晰功能,学生对课堂所提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都能有效推进自身知识、思维、能力的发展。
6、课堂体温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提问时过度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总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发言,甚至有的学生一连几天上课都难以回答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只是针对少数学生所设计的,教师和几个尖子生之间的“互动”使得绝大部分的学生处于观望、等待状态,加重了他们学习中的依赖思想和“自弃”念头。
7、课堂提问缺乏必要的评价或是评价方式单一。
贾银波:我觉得政治课堂提问有中粗放型提问题较多,拓展开放性提问较少;教师把课堂提问作为惩罚手段,看到学生做小动作时,就把学生叫出来回答问题。提问的内容要难易适度掌握不恰当。当前的课堂提问有两个极端:一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设计大量学生容易答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二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设计一些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问题,或者是针对还未开讲就需要深化的内容设计问题。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跳一跳够到桃子”,才是恰到好处。问题提得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没有思考性,这种兴趣难以持久。问题思考性适中,可操作性强,这样的问题最具有魅力。
马继宗:我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1)先点名,后提问这与先提出问题,再请学生起来回答相比,不同的并不只是顺序。先指定一名学生,其他人便不会很投入地思考;先提出问题,大家不知会提问谁,必然要认真准备。(2)重提问,轻反馈。课堂上教师一听到学生回答的思路跟课前预设的不一样,或是马上打断或是轻描淡写地过去,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失去课堂生成的机会。没有层次性,不能面向全体学生(3)课堂提问,没有层次性,给人的感觉是,只需要少数学生思考就行,更多的学生就变成了看客或听众。时间长了,教师忙教师的,和学生们也就没什么关系了。学生们都有思考的权利,机会对每个人都应该公平。
丁晓春:学生缺乏提问的主动性,由于学生没有预习或者教师布置作业时,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不多,学生也没有深入思考,所以提不出问题。不给思考时间,急于让学生回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立刻回答一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适当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是必要的。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或是还没有考虑成熟,就开始提问,就给出结论,问题便成了装饰。但学生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学会思考。
邱晓波:上面各位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全面我补充一点:提问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提问,而忽视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