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群(过渡)以上教师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等方面谈谈政治课堂中开展优质提问的重要性,使我们认识到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早在1912年美国教育家史蒂文斯就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答问就占去普通学日80%的时间,因此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秦建英: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由叁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总目标必须通过分类目标来实现。提出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因此,提问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叁维目标”来设置。当然,叁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要有侧重,一般情况下,教材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明确的内容没有提问的必要。教师应该是引,而不是牵。实际上,我们只是换个方式,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目标。例如(1)我国的外交政策市什么?(2)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外交政策?(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为什么要强调独立自主?(5)举例说明我国是怎样坚持这一外交政策的。(6)假如你是一名中国外交官,会如何看待利比亚局势?中国应有的态度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联系了旧的知识(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又学习新的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理解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在新课前给学生,可使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避免走马观花式的盲目预习。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马继宗:课堂提问要面向绝大多数同学,同时重视个体,循序渐进。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学记》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应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明真伪,找出原因,并作创造性回答。
方法多样,灵活妙用从提问的程式分,提问有判断式(是什么?)、描述式(怎么样?)、分析式(为什么?)和评论式(你认为怎么样?);从认识目标出发,提问又可分为认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掌握性提问和应用性提问;从提问形式来看,提问又可分为导入性提问、疑问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填空性提问、对比性提问和讨论性提问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特别是设计问题要注重点、线和面之间的联系(此处运用了中学教学参考的材料)
龚静洁:课堂提问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提问时过度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总集中在几个学生身上,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发言,甚至有的学生一连几天上课都难以回答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只是针对少数学生所设计的,教师和几个尖子生之间的“互动”使得绝大部分的学生处于观望、等待状态,加重了他们学习中的依赖思想和“自弃”念头。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扁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丁晓春:首先我认为提问前:精心设计,选好方式。精心设计提问,意思是指在上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好问点。这些问点可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有效提问可以引导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在《神圣的权利 庄严的义务》这框,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我们有哪些政治权利,我们就可以把问点放在这里。也同样,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框中,执政方式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也是我们的问点所在。同时,我们还要针对知识点的等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提问方式,既该怎么问?如果是了解等级,就可以用“是什么”或“什么是”;如果是理解等级,就可以用“为什么”;如果是运用等级的,就可以用“请运用……知识,分析说明……。”或者“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如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框中,我就会分别这样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分别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请结合材料说明在《中共中央对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党的执政方式的?”最重要的是设计提问的环节,即针对一个知识点,怎样通过提问的形式既为突破知识点做铺垫,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如在讲到“国家的含义及其根本属性”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简单概括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工具)“谁来运用这一工具,为谁服务?”(统治阶级)“是不是所有的阶级都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既然国家这一工具不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那她具有怎样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其次,提问时:抓住时机,热情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提问时机有这几种情况:首先,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习目标明确。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民主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设置问题,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的主张是否等于国家意志?”要解决这一困难,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国家意志(或者国家政策)是在哪个机关作出决策的?”这是我们上一框学习的内容,全国人大具有决定权,决定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很明显党的主张不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呢?”学生自然就会的出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审议表决,如果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也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尹建文:刚才
(尹建文校长提出两大疑惑让教师讨论:1、如何在课堂上表扬学生?2、如何利用好生成的新问题?教师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发表了自己意见。)
王学群: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只有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希望各位教师以此次教师论坛为契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优质提问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我们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让“小问题”创造“大智慧”下面我们请尹校长对此次教师论坛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尹建文:此次教师论坛的形式非常好,真正开展教学研究,教师们能够热烈地开展探讨和批判,讨论有真实性。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目标和追求,着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教育有四重境界:一是应付,二是饭碗,叁是事业,四是宗教(信仰),希望教师至少达到事业境界。知识就是力量,能力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每位教师除了教科书之外,还必须有其他知识,所以要多读书、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