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模 反 思
一、二模中出现的不足分析
(一)选择题失分原因分析,总体得分率为59%。
1.时政关注度不够。前6个纯时政题,3班试卷中总体只有65%的得分,其中1-3题得分均未达50%学生对一些重要时政关注度还不够,没有认真的背诵。
2.计算能力较差。第7题“人民币贬值率和价值量”得分为0.24分,是所有选择题中得分最低的。
3.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哲学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学生不高,第24—33题得分率为55%,主要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存在障碍,看不出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二)主观题失分原因分析
1.审题能力不强。如第34题第(1)问中图表的拐点没有看清楚,忽视了在不同的税率范围内税率好税收收入的关系是不同的、第(2)问,没有看清是2个小问题,包括意义和可行性。还有37题每个小问题都包含两问,而学生只回答了一问,导致得分降低。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准确,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如第35题第(2)问,用系统优化的角度,说明如何进一步完善“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班级只有3个同学能够完整回答系统优化的方法,其他学生都背不出,导致失分严重。
3.答题规范还要进一步加强。本次答题规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与材料依然是“两张皮”和理论与材料不吻合这两种情况。不懂得运用政治知识分析解决时政热点问题,缺乏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差,不懂得运用政治术语表达相关内容。课堂上能准确、逻辑的表达出答案的情况不多,较多的是问非所答、词不达意。
4.联系生活归纳答案的能力明显欠缺。这一要求最高,是政治学科的生命力所在,但在本次考试中学生暴露出的这一能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第37题的第(3)问,学生有的从理论到理论(用理论提建议,再用理论解释);有的完全不顾材料,随意乱写。
二、对比一模考试的变化情况分析
试卷与一模试卷相比难度提高,某些主观题的设问存在问题,主要是表述不清例37(2)题从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如何消除紧张焦虑。还有是主观题答案不全面等问题。班级达B率人数和一模持平,班级前十名达B人数为6人,比上次多2人。
叁、对目标对象的对策
由于3班基础语数外比较薄弱,作为政治我一直以来是抱着语数外优先的原则,课后不要求学生花时间在政治上,主要的抓住课堂教学时间,对于班级中语数外较好的学生做到了重点关注,在下阶段复习中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将围绕“课本”、“真题”、“训练”叁个关键词,提高备考实效,实现最后提升。
1、采取多种形式回归基础,查漏补缺,扫除盲点。应该说到现在目标生的基础已经比较扎实,此时看书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关键在查漏补缺,因此可对照考点,逐个击破,扫除知识盲点,以免在高考中留下遗憾。
2、用好错题减少失误。吃一堑,长一智,曾经做错的题目是最有价值的题目。通过错题能让自己知道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在最后阶段,我们要安排更多的时间对错题进行“回头做”,真正让错题“错”有所值,把错误变成复习的宝贵资源。
3、加强试题的高效训练和归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教师加强自主命制题目的能力。我们已经做了太多的题目,下阶段我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编制问题情境,同时加强对已做模拟试题的研究,并通过整理,按一定的题型(描述类、意义类、体现类、措施类、启示类、原因类、评析类)找一些典型的好题,分析各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建立各类题型的解题模型和常用答案,做到胸有典题,考场从容。
(2)科学规划训练的次数及时间。最后阶段一定要进行限时训练,特别是选择题训练,我将利用课堂前7分钟做7个选择题,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而且这些选择题主要是模拟试卷上的易错点。课堂每周利用周末时间做一次综合练习。
(3)精心组织评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互相学习讲评为主,教师做到位的指导。
4、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在最后一个月中,学生的心理调节程度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时应更加关注。对于目标对象采用“点对点”交流,个别辅导的方式在心理上给学生支持和鼓励,使其克服焦虑心理,同时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帮助其找出政治学科的提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