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时政要闻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政治学科组>>校本研究>>正文内容
高一研究性学习:当代高中生焦虑现象调查
发布日期:2012-06-15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

礼嘉中学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记载表

课题

当代高中生焦虑现象调查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研究的社会与教育背景
1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包括心理方面。要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
2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日趋完善的学校心理教育体制,制度化的辅导计划,有序而有力的组织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的巨大作用,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心理健康教育乃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之一。
3
.教育部《对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几乎要紧随其后,各省市开展了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工作,农村各完中均被要求派员培训。目前,一批结业学员早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岗位上工作若干年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奠定了基础。
4
.相对于国外,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基本局限于医学科学和心理学领域。近年来,不少中等学校,像金陵中学、北京五中等,已经注意并开始了基于教育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他们的研究基本上是重德育研究,研究对象是城市中学生,而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需进一步探索。
(二)目前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状况
今天的农村经济不再像二十多年前一样,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经过改革开放叁十年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许多家庭已经完全有能力满足子女的各种物质要求,无节制的满足自然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道德问题。不少家长花钱作为弥补情感亏空的手段,危害不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关键性指标甚至唯一指标,片面抓教育,忽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压力大,这种压力会自然地传递到学生身上。
当今媒体高度发达,学生获取信息(包括各种不良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不少内容明显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新时期社会群体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取向,这让学生无所适从,社会优势群体的冷漠与弱势群体的恶劣生存处境形成强烈反差,对不少学生刺激很大。学生容易产生不切实地奢望,或难以言说的忧虑,心理失衡。
另外,学生如何度过中学阶段这一“危险年龄”段也需要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作出思考和研究。
近年来,本校开展了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我们发现,目前学生中存在着焦虑、失眠、逆反、恶作剧、妄想等多种不健康心理状况。他们有的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为自己的学业困难而焦虑不安,甚至发展到长期失眠,精神萎靡;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学业平平,又貌不出众,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处于一种被冷落的境地,需要干点什么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行为出格,打扮异类,而这些又常常令周围师生反感,他们感到非常苦恼;更有少数同学平时接触探险类作品较多,产生了模仿冲动,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探险活动一举成名,因而无心于学业,最后不得不休学调整。
凡此种种,都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系统研究,以其觅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经,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新的社会形势下,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而这方面的研究显然存在一定的空白。留守问题、网络问题,社会群体价值观的转变等问题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少农村中学生出现任性自负、眼高手低、消极自卑、焦虑强迫乃至抑郁轻生等畸形心理,亟待矫正。
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的研究,其研究过程及成果必将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
1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将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科学分析其成因,从而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这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必将产生重要的意义,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2
.有益于学校的发展。本课题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更为科学有效,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二次腾飞(第一次为精英教育,第二次为健康的人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装上有力的翅膀。
3
.对现在、未来家庭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学生的成长环境。
4
.有助于农村中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本课题将对农村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作出较为科学的归因分类,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为同类学校针对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提供一个范式。
5
.在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清除(或缓解)方面作出经验总结,尽可能将这方面的一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理论。
叁、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心理焦虑   就是指一种心理不健康状态。长期处在困惑、内心冲突之中,或者遭到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失去心理平衡,心理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他们的精神仍然是正常的,但心理健康水平却下降许多,出现了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的状态。属于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障碍程度可从一个人的心理或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程度来判断。
中学生心理障碍    是指中学生由一些不良刺激、不良习惯而形成的。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主观目标不切实际,消极自卑、任性自负、眼高手低、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现代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应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当成教育的努力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与矫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作出较为科学的归因分析,改变过去教育过程中重教而不重疏导的现实,坚持全面的育人观,形成科学的育人机制,为培养健全合格的未来社会发展必需的人才作出努力,为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策略指导。
六、研究目标 
对农村中学生心理焦虑的形成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心理指导策略与方法。

七、研究内容
1.
对目前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
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归因分析。
3.
提出有效的缓解或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或策略并作验证性实践研究
八、研究重点
1.
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焦虑的归因分析
2.
消除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的实验与探索,并形成策略建议
九、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1)课题组成员培训,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理论。如德国哲学家斯普朗格“人的类型”六分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社会科学中的场论》、《人格动力理论》,陈萍、迟立忠的《发展心理学》,麦新懋的“认知行为矫正法”以及“自我教育、治疗与压力免疫训练理论”等。
2)利用问卷测试,师生座谈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作分类研究。
3)组织专题研究沙龙,针对不同的障碍类型作归因分析。
4)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障碍类型提出分类指导的方法并进行实践,形成矫治个案。经验总结,提出消除(或缓解)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较为系统的策略。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资料,结题。
2
.研究过程
1)起始阶段(20122月份)
搜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培训;制定研究方案;继续开展基础性调查研究;邀请专家指导;组织开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

2)运行阶段(20123月至6月份)
⑴开展调查研究;⑵搜集个案;⑶组织专题研讨活动;⑷组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⑸继续开展个例咨询;⑹邀请心理和教育专家作讲座;⑺开展子课题研究;⑻组织专题沙龙活动;⑼个案整理筛选及分析;⑽组织课题组阶段性成果的评比;⑾推荐论文发表
3)总结阶段(20127月份)
  
继续分析整理个案并形成个案集;归因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修改课题组成员论文并形成论文集;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结题鉴定活动。
3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调查法:了解和掌握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心理障碍个例并归类分析。
行动研究法:针对学生个体找出心理矫治方案并付诸实践。
个案研究法:形成心理疏导与矫治的个案集,为系统分析并形成对策提供基础。
十、课题组人员分工:

1.调查研究:金炜松  郑译杰

2.查阅资料:白曙阳  张淼  吴畏

3.版面编排:杨霄

4.过程记录:李佳琳

5.组织协调:朱琛珂

成果类别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调查及分析 调查报告 3月份
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矫正个案 个案分析 4月份
农村在中学生心理障碍矫治论文若干篇 论文5月中旬
最终成果(展板)20126月底
研究报告 2010.2
十二、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本校系本省较早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等学校之一,有专职的心理老师,数年的心理辅导工作,积累了不少一手研究资料(包括文献资料,调研材料),形成了一些工作经验。
本校有健全的校园网,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及学校数百种报纸杂志、图书馆数十万册藏书获取本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还可以得到教科研主管部门的支持。
本校系叁星级高中,课题研究所必须的人力、物力以及研究时间有可靠的保障,研究经费没有问题。

 

 

                                  

                       指导老师    丁晓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