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体会一波叁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2、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重点:能体会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看一份一个专家对日本、美国、中国叁个国家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请你对“英雄、明星、父母”叁种类型的人进行主次排列。调查结果:日本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英雄其次,明星第叁;美国人把英雄放在第一位,父母其次,明星第叁;中国人把明星放在第一,英雄其次,父母第叁。你们的父母是如何对对待你的,说说看。今天我们学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看看文中的父母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子女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叁、品读课文,反弹琵琶激趣
(一)初读,理情节
1、初读课文,我觉得文中的这对父母真可恶,他们居然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的卖掉。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这对父母真的可恶吗?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同学们已读完课文,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用板书帮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情节。
(二)二读,抓神态
1、当老师读完第二遍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心狠”。他们居然忍心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出去。同学们,你们有同感吗?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结合文中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跳读课文,并划出关键的词语,然后回答。)
2、教师总结:是啊,“父母”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叁)叁读,析语言
1、读了第叁遍课文后,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太“狡猾”了,因为他们找了种种理由要回孩子。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找出这对父母每次要回孩子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再次跳读课文,并划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回答)
2、教师总结:尽管每次提出的理由都很牵强,但都是出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个狡猾一词该加上双引号,这对父母真是用心良苦啊!
(四)四读,明主旨
1、当第四遍读课文时,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对父母所作所为是为了“致富”——那100元钱。讨论讨论,他们真的是为了致富吗?
(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2、归纳:这对父母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还是拒绝了优厚的条件,坚持要回女儿,真正体现了父母对儿女的一颗爱心,他们真是可敬啊!
3、质疑:文章为何不安排这位父亲一开始就拒绝那位太太,而是绕了一个大圈,才最终一家人团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讲故事谈感想
1、讲到这里,我不仅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世上绝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你们平时是否收集到有关父爱、母爱的故事!若有,请与大家分享。
(学生思考,然后自由发言)
2、教师补充:同学们,你们讲的太好了,老师也讲一个题为《两份账单》的故事:美国小男孩约翰,一次早餐时,他在妈妈的桌子上放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跑腿费3美分,倒垃圾2美分,扫地板2美分,小费1美分,妈妈一共应付约翰8美分。”午餐时,妈妈把8美分钱放在桌子上,并且也放了一张纸条。大家猜猜看,她会写些什么?
继续:那位母亲也给约翰写了一份账单。上面这样写着:怀胎10个月——0美分,喂奶水——0美分,买衬衫、玩具、鞋子——0美分,一日叁餐——0美分……约翰一共应付给妈妈——0美分。小约翰看着,没说一句话,把8美分钱放在妈妈的手里。从此以后,小约翰常常主动帮助妈妈做事。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难道你们没有感触吗?
现在,你觉得该对你的父亲或母亲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了吗?
3、教师倡议:让我们共同说声:“爸爸、妈妈,你们幸苦了!我感谢你们,我爱你们!”
五、教师总结:
让我们共同祝愿文中的主人公因为有父母的浓浓爱心,他们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健康幸福地生活着。同时也衷心祝愿我们每位师生的家庭和睦,亲情芬芳。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文末,发挥想象,补写一个结尾,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要求:250字以上。
2、重新认真揣摩每次送孩子时“父母”的心理活动,完成书后“探究练习”二。
3、请把上周收集到的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抄写到书后练习叁下方。
七、板书:
父母的心:给子女温暖、关爱,不求回报
川端康成
②送二儿子换长子 ②无精析采 ①接班人 可怜又可敬
③送女儿换二儿 ③失魂落魄 ②像婆婆
④要回女儿 ④痛哭失声 ③她太小、无知、冷酷无情
优厚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