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两个病人形象,看清人性的美与丑;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领悟到做人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
二、学习重难点:
1、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学会在作文中有波澜起伏的构思及精炼的语言。
叁、学习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与讨论法
四、学习课时:1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窗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透过窗我们可以接纳温暖的阳光,也可以窥视藏在角落的阴暗。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扇《窗》,透过它,人们看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透过它,我们审视灵魂,解剖人性。
(二)、把握情节
1、这篇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呢,在预习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讲讲《窗》这个故事。
2、讲后明确:这是篇小说,根据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我们可以把故事概括成几个片段。师生共同形成板书:
开端:关系融洽
发展: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叁)、分析人物
1、过渡:这是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个人?有没有姓名?有没有外貌描写?但就是这么两个没名没姓,甚至面貌都模糊的人却好像鲜活地在我们眼前,下面请同学再次阅读课文,分析分析这两位病人。
要求:快读阅读课文,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评价这两位病人。用“我想评价 ,我认为他是一个 的人,因为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板书例句)
2、评价人物,形成板书。
3、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4、明确:对比手法(板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同学们在作文时可以运用这种创作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5、同样是一扇窗,为什么看到的风景却截然不同?“窗”有哪些含义?
明确:窗一语双关,既指病床里实际的窗
6、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窗”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窗”来写的,是文章的线索。
(四)、探究结尾
1、一篇好的文章,题目,开头结尾很重要。好的作品的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这篇《窗》也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墙”读到这一结尾,你的心灵是不是受到了震撼?
2、请同学讨论,⑴当他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或想法?⑵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
明确:第一题:
①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 小结:他受到了向善心灵的感化。
②责怪靠窗病人撒谎 小结:无药可救,灵魂与肉体一起病入膏肓。
第二题:
①他会向以前那靠窗的病人那样给新来的病人描述虚幻的景色,以此来激励他活下去,用以忏悔,赎罪,这也算是他灵魂洗礼后进步的表现吧!
②他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做,只会呆呆地朝窗口望,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靠窗位置加害于他。
③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临死前,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此告戒人们不能心胸狭隘,不能太自私,要关心别人,善待生命。
(五)、启迪小结
1、一篇富有哲理的小说往往会给人启迪,打开你的心灵之窗,审视剖析一下你自己,说说现在的你心灵上还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品质?
2、过渡:在若干年之前你的优秀品质是否也是这些?若干年之后,再次开启你的心灵之窗,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一个人要向前发展,总要保持纯正的追求,努力向好的心灵发展,这样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将此启示付诸于行动,完美自己。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学会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六)、作业
1、给课文续写一个比较合理的结尾 。
2、通过各种窗口了解青海玉树的情况,说说的发现与感受,并谈谈你的打算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