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案
执教者:王燕 2009.12.18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设想: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为张迎善的一双手建个档案。
3、掌握运用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学习、发扬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4、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采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地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那有细有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常看见她伏在桌子上认真备课,再看那双粗糙的手上总是沾满了粉笔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肤色了。不过这难道不是最美的图案吗?
(材料一刻画的是一位农民的手,材料二刻画的是一个教师的手。)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双农民的手,又看到了一双教师的手,现在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借用同学们的慧眼,在书本上作圈点勾画,为这一双手的主人建一份手的档案。
二、欣赏“一双手”:
1、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手的档案 | |||
主人 |
张迎善 |
掌面 |
“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
身份 |
林业工人 |
手指 |
“特别粗大肥圆”“叁节老甘蔗” |
手感 |
“半截老松木” |
手指细节 |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
手的肤色 |
“呈木色” |
手的大小 |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
纹络 |
“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
手的别号 |
“天下第一大手” |
手的价值 |
“创造绿色宝库” |
手的特点 |
大、粗糙、硬 |
2、结合“手的档案”,说说张迎善有一双 的手。
奇大、神奇、又粗又硬、布满老茧、创造绿色等
3、从投影上来看,张迎善同志的这双手粗糙至极,在外形上根本谈不上美,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很“丑”的。造成张迎善这双手很“丑”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具体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其目的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继续给全文作批注,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张迎善是一个 的人
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
4、张迎善同志作为一名功勋卓着的林业工人,假如我们作为记者去采访他,想要了解的方面很多。
作者没有全面具体的去介绍他,而是获取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最具特征的手,从一个典型的侧面来表现这个人物的。这种通过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种写法在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中也出现过,接下来请同学们仿照本文及下面叁段材料的写法,写一段100—15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细致准确地描写人物形象。(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面》
材料二: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
材料叁: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1) 学生写作,8分钟。
(2) 交流、评价。
叁、布置作业:模仿示例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见资料)
刚才同学们写的评的都很好,本篇文章就是运用这种写法,成功的塑造了张迎善的光辉形象。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借鉴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写一段颁奖词。(见资料)
板书:一双手
张迎善有一双 的手 又粗又硬、布满老茧 外表
神奇、乐于奉献、创造绿色 精神
张迎善是一个 的人 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热爱造林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