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育动态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语文学科组>>优秀教案>>九年级>>正文内容
《呼兰河传》(潘丽君)
发布日期:2011-04-01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

《呼兰河传》(节选)

时间:2011.4.1    班级:初叁(3  授课人:潘丽君

教学目标:

1、  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感悟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1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读小说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挖掘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需搜集有关《呼兰河传》、萧红等相关资料,结合教师发放的相关资料,对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意图、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家笔下的有关童年生活的作品--——鲁迅《从百草园到叁味书屋》、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等相信都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也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若给课文起个标题,你起什么名字,请说说理由。

预设《祖父和我》:叙事的主角(快七十岁的祖父和四五岁的女孩);《我家的大花园》:描写的对象;《我的故事》……起什么标题要视内容而定。

叁、精读,探究人物形象

1、完成下面的填充:“我”是一个             孩子,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天真烂漫、充满童真等等。

2、在“我”眼里,祖父是一个             人。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明确: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3、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大花园。

明确:新鲜漂亮,健康的,生机勃勃的,自由自在的。

四、研读,深入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独到见解

结合本篇课文,整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老师发放的资料,完成填空。

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或者可以延伸至整个小说)中,我读到了             

提示:(1)一种慰藉/温暖/寄托(2)萧红童年的寂寞与孤独/悲悯。

   (3)希望(4)诗意/人性美/简单的快乐/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六、作业

1、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2、完成资料后面的阅读理解

《呼兰河传》(节选)相关资料

一、对于作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6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9岁丧母,父亲性格暴戾,继母也经常虐待她,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的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的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着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而描物、状景、抒情、写人都较前有所提高,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941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的骨灰于1957年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安葬。她的代表作《生死场》,1953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重版。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萧红选集》。

二、论萧红的《呼兰河传》

(一)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在游泳的季节,年年的浅水湾该有不少红男绿女吧,然而躺在那里的萧红是寂寞的。

194012月──那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健康还不怎样成问题的时候,她写成了她的最后着作──小说《呼兰河传》,然而即使在那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而且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  声”,就可想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像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脱稿以后,翌年之四月,因为史沫特莱女士的劝说,萧红想到新加坡去(史沫特莱自己正要回美国,路过香港,小住一月。萧红以太平洋局势问她,她说:“日本人必然要攻香港及南洋,香港至多能守一月,而新加坡则坚不可破,即破了,在新加坡也比在香港办法多些)。萧红又鼓动我们夫妇俩也去。那时我因为工作关系不能也不想离开香港,我以为萧红怕陷落在香港(万一发生战争的话),我还多方为之解释,可是我不知道她之所以想离开香港因为她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她是希望由于离开香港而解脱那可怕的寂寞。并且我也想不到她那时的心境会这样寂寞。那时正在皖南事变以后,国内文化人大批跑到香港,造成了香港文化界空前的活跃,在这样环境中,而萧红会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等到我知道了而且也理解了这一切的时候,萧红埋在浅水湾已经快满一年了。

新加坡终于没有去成,萧红不久就病了,她进了玛丽医院。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然而她求生的意志非常强烈,她希望病好,她忍着寂寞住在医院。她的病相当复杂,而大夫也荒唐透顶,等到诊断明白是肺病的时候就宣告已经无可救药。可是萧红自信能活。甚至在香港战争爆发以后,夹在死于炮火和死于病二者之间的她,还是更怕前者,不过,心境的寂寞,仍然是对于她的最大的威胁。

经过了最后一次的手术,她终于不治。这时香港已经沦陷,她咽最后一口气时,许多朋友都不在她面前,她就这样带着寂寞离开了这人间。

(二)《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惟一的伴侣;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嬲着老祖父讲那些实在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邻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是磨倌冯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这在她心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