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教案
教者:朱莉 2011-4-1
教学目标:
1、学习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花园中的物、人和事;
2、品读文章,感受文章中蕴含的快乐情感;
3、知人论世,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
通过感知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探究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的第叁章。萧红,是现代着名女作家,
二、课题切入,把握关键内容
1、本文的题目是《呼兰河传》,通过预习,你知道“呼兰河”是“我”的家乡了吗?这从哪一段可以看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段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本文是回忆“我”的童年。“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2、在选文中,作者重点描绘了呼兰河的什么地方?这里面有哪些物、人?“我”喜欢做些什么事?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什么?
请围绕上述问题,速读课文,查找关键信息,然后回答。
归纳:(1)呼兰河里“我”家的花园。
(2)动物、植物等;祖父和“我”。
(3)种菜、拔草、铲地、浇水……
(4)快乐。
叁、品读文章,分析情感
1、在花园中,“我”似乎除了玩还在“劳动”,为什么“我”还能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呢?请同学们品读文章7-26小节,找到蕴含“我”快乐情绪的语段,先自读一遍,再读给旁边同学听一听,听读的同学帮忙辨别一下是否正确,是否读出了情感。
2、再以“从________可以看出,我很快乐。”的句式交流,探讨“我”快乐的源泉。
四、探究文章主题
1、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叙了她在家中小花园里的“活动”,在这里她尽情享受着快乐、无忧无虑,写作本文时作者是否也是这样的快乐自由、无忧无虑呢?接下来请阅读这样一段文字,探究一下: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回想起以前童年的美好时光?
资料:
①作为“女儿”性别原罪,使她在父亲那里得不到温暖。
②作者九岁时母亲病逝,几个月后父亲续娶,继母对她和弟弟感情冷淡。而她的父亲性格冷酷,在她离家后看见她冻饿交加却视同陌路。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里,她才能得到些许温暖。
③作者在19岁时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被父亲从族谱中删掉名字。在她离家后看到她冻饿交加却视同陌路。
④她离家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遭遇过未婚夫的始乱终弃,她有过两个爱人,但先后都离她而去。
⑤1941年,当她身患重病,滞留于香港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而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都不在她的身边,只留她孤身一人面对国家、个人的不幸命运。她曾说过:“若是那时候能回呼兰河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也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此时的故乡在她心目中有什么意义?
2、当时有人指责萧红在抗战时期、国难当头之际,写作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与抗战无关的作品,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表现,你如何看?请再次结合文章谈一谈。
五、总结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作者自童年起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里,才能得到些许温暖。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自然又想起一生中这一段最美好的时光。但是,故乡远隔千山万水,又处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她只能遥望叹息。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即使在生命中最悲凉的时刻,她也把这种追求渗透进最美好的回忆之中。她作品中所蕴含的这种对自由与光明永不止息的热爱,这种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有意义。
六、板书设计:
快乐
二(7-26)“我”在园中的“劳动”。(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所做
叁(27-31)“我”心中的花园。(自由、光明) 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