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公开课教案
初叁语文组 徐 静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设想: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为张迎善的一双手建个档案。
3、掌握运用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学习、发扬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4、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采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图片《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美丽的图片,它们是由谁装扮的呢?(是林业工人们)今天我们来了解林业工人的一双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慧眼识手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张迎善有一双 的手
(奇大、神奇、乐于奉献、又粗又硬、布满老茧、创造绿色、天下第一奇手等。)
2、本文是一篇描写林业工人的文章,描写人物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个方面来表现,但本文别开生面,作者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围绕下列问题,在文中作圈点批注,并展示你最得意的批注。
(1)勾画出文中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并在旁白处作上批注。
(2)这双手“奇”在哪?课文从手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手的什么特点?
(3)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多媒体逐步展示)。(见板书)
叁、慧心识人
从投影上来看,张迎善同志的这双手又大又粗糙又硬,在外形上根本谈不上美,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很“丑”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张迎善这双手很“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具体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其目的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塑造了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一个劳动者形象。)
四、课文内容小结
本篇文章就是运用这种写法,成功的塑造了张迎善的光辉形象。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
五、方法小结
张迎善同志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作者没有全面具体的去介绍他,而是获取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最具特征的手,从一个典型的侧面来表现这个人物的。这种通过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种写法在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中也出现过,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下面叁段材料的写法。(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面》
材料二: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
材料叁: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六、 牛刀小试
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
仔细观察下列照片,关注一个细节,发挥你的想象,可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和场景等
七、作业:
观察图片或身边的人,关注细节,抓住特点,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左右。
温馨提示:你选择写 ?
他(她)有什么特点?
你准备用哪些细节突出他
(她)的特点?
板书:
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叁节老甘蔗”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