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7.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成绩,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在每年的高二物理学业水平测试中通过率都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何海、黄晓健同学等获得了全国物理竞赛省叁等奖。孙浩、王珏、林佳彬、杨薛峰等同学分别获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一、二、叁等奖。
姓名
|
竞赛项目
|
获奖等级
|
发奖单位及日期
|
张金生
|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
省叁等奖
|
省教研室2008年10月
|
何海
|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
省叁等奖
|
省教研室2009年9月
|
庄洪
|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
省叁等奖
|
省教研室2009年9月
|
黄晓健
|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
省叁等奖
|
省教研室2010年10月
|
陈涛
|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
市叁等奖
|
省教研室2008年10月
|
庄&苍产蝉辫;洪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特等奖
|
省教育厅2009年11月
|
石德蓉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叁等奖
|
省教育厅2011年11月
|
陆玉稳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叁等奖
|
省教育厅2011年11月
|
林佳彬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一等奖
|
省教育厅2009年11月
|
王晶晶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一等奖
|
省教育厅2011年11月
|
喻志洲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二等奖
|
省教育厅2011年11月
|
顾炎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二等奖
|
省教育厅2011年11月
|
张臻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二等奖
|
省教育厅2011年11月
|
董成鑫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二等奖
|
省教育厅2009年11月
|
杨薛峰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二等奖
|
省教育厅2009年11月
|
赵美燕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二等奖
|
省教育厅2009年11月
|
蒋超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一等奖
|
省教育厅2010年11月
|
李军
|
省金钥匙科技竞赛
|
省一等奖
|
省教育厅2010年11月
|
7.2通过了课题研究与实施,课题组老师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教科研水平。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组老师教科研水平及专业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在校对外开设的区公开课中及校公开课都获得了好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荣誉,物理教研组被评为武进区先进教研组。
1、吴业庭老师被评为武进区学科带头人、尹庆丰老师被评为武进区骨干教师、吴小洋老师被评为教坛新秀。
姓名
|
获奖名称
|
颁奖单位
|
获奖时间
|
吴业庭
|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
武进区教育局
|
2010年04月
|
吴业庭
|
武进区优秀教研组长
|
武进区教育局
|
2010年12月
|
吴业庭
|
省科技竞赛优秀辅导员
|
省教育厅
|
2010年12月
|
尹庆丰
|
全国科研优秀教师
|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
|
2010年12月
|
尹庆丰
|
武进区骨干教师
|
武进区教育局
|
2010年04月
|
尹庆丰
|
武进区现代教育先进个人
|
武进区教育局
|
2009年12月
|
吴小洋
|
常州市教坛新秀
|
常州市教育局
|
2009年05月
|
陈文南
|
常州市教学能手
|
常州市教育局
|
2011年3月
|
2、陈文南、祝秋莹等老师在各类教师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姓名
|
竞赛名称
|
组织单位
|
获奖时间
|
获奖等级
|
陈文南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区教育局
|
2009年04月
|
一等奖
|
祝秋莹
|
武进区信息化教学能手
|
区教育局
|
2011年11月
|
一等奖
|
吴业庭
|
基本功竞赛
|
区教育局
|
2010年12月
|
二等奖
|
7.3贾青、杨玉峰等老师撰写的论文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发表论文:
姓名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
|
时间
|
贾青
|
以有效性为向导的高中物理作业的设计
|
吉林教育
|
2010年第11期
|
贾青
|
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问题意识
|
教学交流
|
2010年第5期
|
贾青
|
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
新课程
|
2010年第7期
|
杨玉峰
|
提高物理课堂实效的思考
|
中学物理
|
2010年第10期
|
尹庆丰
|
课堂实验教学中的几个创新小实验
|
物理通报
|
2012年第7期
|
尹庆丰
|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素质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与实验能力
|
学问
|
2012年第7期
|
尹庆丰
|
高中物理课程拓展素质教育的研究
|
考试
|
2012年第2期
|
杨玉峰
|
物理教学中有效防范过度教学的策略
|
中学课程辅导
|
2010年第12期
|
获奖论文:
作者
|
论文名
|
刊物名称及日期(获奖等级、发奖单位及日期)
|
吴业庭
|
有效作业的设计与分析
|
区教育学会一等奖2010、12
|
杨玉峰
|
论新课标下物理作业的有效设计
|
区教育学会一等奖2009、12
|
贾&苍产蝉辫;青
|
以有效性为导向的物理作业的多元化设计
|
省教育学会叁等奖2009、10
|
吴业庭
|
概念图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
省教研室叁等奖2009、1
|
吴业庭
|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省物理学会二等奖2009、11
|
尹庆丰
|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成就物理课改新路
|
全国二等奖2009、7
|
尹庆丰
|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
全国二等奖2010、12
|
尹庆丰
|
把握课堂提问,实现有效引导
|
区教育学会一等奖2009、12
|
尹庆丰
|
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
|
市教育学会二等奖2010、12
|
吴明锋
|
谈高叁物理学习的“比较学习法”
|
区教育学会叁等奖2009、12
|
吴明锋
|
减负增效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区教育学会二等奖2010、12
|
贾&苍产蝉辫;青
|
创设教学的问题情景 培养探究的问题识
|
省教育学会二等奖2009、12
|
贾&苍产蝉辫;青
|
减负增效背景下 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
区教育学会叁等奖2009、12
|
贾&苍产蝉辫;青
|
计算机辅助教学评价方法的探究和反思
|
区教育学会叁等奖2009、12
|
虞&苍产蝉辫;奔
|
把握学生认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
区教育学会叁等奖2009、12
|
虞&苍产蝉辫;奔
|
预习指导 事半功倍
|
区教育学会叁等奖2010、12
|
陈文南
|
迸发学习热情 拓展无界思维
|
省教育学会叁等奖2009、12
|
吴小洋
|
有效的科学探究离不开自主学习
|
省教育学会叁等奖2009、10
|
吴小洋
|
对物理课堂效率问题的思考
|
省教育学会一等奖2010、10
|
祝秋莹
|
浅议新课程下的物理实验教学
|
区教育学会一等奖2011、12
|
吴明锋
|
物理模型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
区教育学会二等奖2011、12
|
虞奔
|
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模式
|
区教育学会二等奖2011、 12
|
杨玉峰
|
“学案导学”在物理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
区教育学会二等奖2011、12
|
尹庆丰
|
物理实验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区教育学会叁等奖2011、12
|
杨玉峰
|
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实效
|
省教育学会叁等奖2009、12
|
7.4物理组承担区级以上教研活动情况
时间
|
活动名称
|
执教人
|
执教内容
|
2012.5.29
|
武进区高二物理教研活动
|
祝秋莹
|
原子的核式结构
|
2010.1.20
|
常州市蔡卫东名师工作室活动
|
尹庆丰
|
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
|
2009.10.14
|
武进区电教公开课
|
陈文南
|
理想化思维方法实验课
|
2012.4.26
|
武进区初中物理教研活动
|
陈文南
|
机械效率
|
|
|
周文伟
|
机械效率
|
2010.12.9
|
武进区电教公开课
|
贾&苍产蝉辫;青
|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
|
|
尹庆丰
|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
|
杨玉峰
|
欧姆定律的应用
|
2012、12、14
|
武进区公开课
|
贾&苍产蝉辫;青
|
功、功率
|
|
|
吴明锋
|
牛顿第叁定律
|
|
|
吴小洋
|
速度
|
|
|
杨玉峰
|
电能表与电功
|
8、课题的结论与不足
8.1课题的结论
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因材施教原则、建构主义理论,“从做中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在吸收传统作业优势的基础上,分别对高一物理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作业设计方面,本人通过对物理作业整个流程的深入研究,并与物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紧密结合,从作业设计的内容及形式出发,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叁个角度把握作业研究的规律,并将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其中,为高中物理教师的作业设计提供了操作性、针对性都比较强的策略。本研究主要针对作业的目的性、兴趣性、层次性、实践性,以及合作性等作了实践性尝试,并展示了部分案例。在作业的评价方面,我们不但要评价物理作业的结果,还要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不但要评价学生的认知,还要评价学生对物理作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但要对于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和创新智慧大加鼓励,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别着重从分层评价、亮点评价、多向评价以及多次评价四方面进行实践验证,并展示了部分案例。通过本课题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访谈,本课题组认为此次研究实践,无论是从作业设计还是作业评价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效果。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受益明显,无论是物理成绩还是学习态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8.2课题的不足
第一,本课题只在本学校的班级中进行了实践尝试,并找了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没有展开大范围的研究,所以不具有普遍性。我真诚的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有机会进行大范围的实践验证并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本课题组所在学校,升学压力大,教学任务重,除了备课、上课、值自习,所剩时间有限,而且,本课题组所在学校,实行的是集体备课,作业也是备课组统一布置的,不敢私自将每次的作业都自己布置,所以并非每次作业都是严格按照新课改的理念、严格按照前面所述的理论设计与评价的。
第叁,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很难一朝一夕得到明显的优化性改变,而且,本次研究的时间只有3年左右,所以结果并不是非常明显。好在被试整体对新型的作业设计与评价反应较好,而且部分学生,特别是有几个成绩不好且缺乏信心的学生,经过多次鼓励,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都有所提升,这使本人对自己的研究充满希望。然而,本人也清楚地了解,在访谈过程中,有的学生反馈的意见、建议、感受等,也许并非学生自己真实的情况,所以得出的结论或多或少有些出入。
第四,高中生课业负担很重,虽然每个学科老师留的作业也许并不多,但所有科目加起来,仍能压的学生喘不过去来,这时,灵活的非书面作业很可能被遗忘到最后。如【案例11】通过分工完成作业培养合作精神,“要求学生自由结组,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查阅资料,然后将结果整合,进行讨论、总结,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结果可以以小课题的形式递交,也可以选代表在班上做报告,还可以以其他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由于学生作业任务总量很重,部分学生很自然地选择先完成纯书面作业,而物理的这项作业则放到最后,个别学生由于时间关系甚至直接将别人的结果拿来过目一下,熟悉一下……这种情况下,虽然这些同学或许也了解了相关的物理学史,“按时完成了作业”,但却缺少了与同伴合作的过程,缺少了查阅资料的过程,缺少了通过讨论评价生成自己独到见解的过程。
第五,对于作业的问题,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本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高一物理的教学实际,对高一物理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策略方面也有许多自己的想法,本文仅仅列举了部分,很多想法还没写出来,比如: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自我控制作业的量与难度,自我解答,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对于物理作业设计和作业评价的有意义的案例也不止这么多,由于篇幅有限,未能一一列出;而且,由于本人精力有限,并没有系统地进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研究,对此,我深感遗憾。物理作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线物理教师,我们有责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进行研究与提升。而本人由于理论基础薄弱,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加上时间限制,在研究过程中已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本人的教育热情是非常高涨的,本人对学生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一定加倍用心,加倍努力,希望能为教育事业做些贡献,也希望本课题能对后续的研究者有一点点的借鉴价值。
8.3展望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高中物理作业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评价,让作业成为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作业及时反映学生知识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深师生情感的交流,使作业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通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课题虽然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努力构建一个动态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程度的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本课题组仍然要不断地加大教育科研,做教学中的有心人,注重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发掘主体的潜力,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本课题组会把以上未解决的问题继续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各位教育专家和教授能够多多指导和帮助,真正设计出能尽情展示学生的才华,让学生喜欢、教师满意的物理作业,使作业的功效达到极致。
参考文献
1、余萧枫.新课程下高中物理作业模式研究.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7.
2、李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黄丽.作业批改方式对高中生化学成绩影响的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4、马林.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李学书.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09,
6、马荣根.美国当前对家庭作业的研究和实施方法.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
7、任宝贵.国外家庭作业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7
8、王国英.教育心理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9、苏萌.初中英语家庭作业设计的探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0、李长勤.新课程背景下分层教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