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礼嘉中学 潘丽君
构建课堂上的有效师生互动,关键在教师。具体地讲,教师在构建过程中,要把握好两个要点。
要点一: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这样,教师所营造的问题情境才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创设高质量的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设若干上位性的问题,以较高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上位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蕴涵着若干个下位性问题,一般来讲,上位问题与下位问题可以是演绎关系,也可以是归纳关系,甚至是放射性关系,几种形式的运用,要视具体课文和学生实际而定,它可以在导语部分设置,也可以出现在一节课的其他环节;它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能引出重点、难点的“导火线”式的问题。总之,它必须涵盖整个或部分课堂教学,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上其他的问题组成各个上位问题的下位问题系统,学生的一切活动从微观上指向下位问题,从宏观上则指向这些上位性的问题。
要顺利地解决上位性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其属下的下位问题,而下位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也是师生互动的触发点,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以后,再回到上位性的问题上来,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从宏观上审视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当然,一节课的上位问题不宜过多,否则,容量过大,事倍功半。
其次,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所谓深层理解,指的是学生所学的新内容已经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提取它来构建新知。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有着深层理解的问题主要是对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所以教师要多多设置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你解说具体些。”“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请你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你从几个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
要点二:教师要不断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
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它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同化,就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学习的新内容)的接纳与吸收,它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顺应指外界信息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与改组,使之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变化,它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能力也不是老师教的,它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那么,在高效的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呢?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高级伙伴。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的伙伴,只不过是个“高级”的伙伴,这个“高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对课堂活动进行调控。所以,对于课堂上的问题,上位性的也好,下位性的也好,教师不可以直接说出答案,教师能且只能搭建“脚手架”,把学生导入“最邻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起提示、启发、点拨的作用,不可包办一切,课堂上的问题要由学生自主达成共识,自主解决。
综合以上的分析,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既要设置高水平的问题,又要不断地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