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增强师生有效互动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诗词是比较头疼的,学生无味枯燥的泛泛而读,教师字字落实的文言教授,没了诗意,了无生趣。而考试中的考查又让人无从下手。对于这样的诗歌教学课堂,如何提高师生间有效互动,让学生对此感兴趣,我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让课堂对话更简单、平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1、组建平等对话的学习小组
基于诗歌学习的难度,学生理解、鉴赏水平的不均衡等现状,依靠团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捷径,既能提高学生整体理解能力,消除学生对诗歌晦涩难懂的敬畏,又能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因此笔者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7个合作小组。在合作学习中:(1)明确分工职责:设组长,代表发言员,资料搜集员等;(2)保证讨论有效:课内讨论,问题抛出后,组长确定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倾听;讨论时,不说正确答案,只提供思路或提出困惑;交流中,明确答题思路和要点;(3)力求反馈及时:组内没有疑问,组员归位,自己思考撰写答案,并反馈老师。
有了团队和合作,加上竞争的氛围,原来不愿举手的举手了,不会回答的有了些思路也会表达了,课堂上人人在参与,人人在对话,这样的课程学生有话语权、没有了畏惧感,并能够收获成就感,学习的兴趣自然空前高涨。
2、铺就由浅入深的鉴赏之路
诗歌内容简单而准确把握
诗歌的内容把握离不开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而这两个名词对初一的新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笔者分四步走:
1、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寻找景物(即意象)。
3、描绘景物。
4、描绘整个画面即意境。
这样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理解方式对于理解能力不够的初一学生来说是非常适用的,也是学生自己阅读诗歌时可采用的一种有效的理解途径。
鉴赏手法的谙熟于心
诗歌表达技巧多样,正确捕捉表达技巧能够收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近显远的功效。为此,笔者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散文→散文诗→现代诗→古诗”为梯队的鉴赏之路。从散文教学开始,逐步向学生渗透以点到面的整体理解、表现手法、意象、意境等。
笔者所选择的鉴赏入门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在《春》的教学中,笔者在整体感知后的品味鉴赏环节,首先抛给学生一些鉴赏散文的切入点:
1、表现手法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通过精彩的关键词,如动词、形容词等去赏析,
4、通过不同的感官去描绘。
朱自清的《春》,是散文鉴赏教学的名篇,其生动多样、准确精炼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在老师简单的示范后,很容易模仿。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很多同学能准确的找到相应的语段进行思考、理解、赏析,最后回到起点——理解“虚实结合”等鉴赏名词。
二、打造全方位多感官联动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兴趣
1、课前多彩学习套餐
诗歌音律上的音乐美,诗人创作背后的故事美,还有情到深处的浓情美……处处美不胜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就是让学生去寻找美、诠释美、感悟美,从而创造美吗?如此美妙、生动的诗歌怎么能用苍白无力的朗读,字字句句的解释来解读呢?
为此,笔者在《再别康桥》的课前自主学习中,设计了如下套餐:
【必选套餐】
蓝色套餐:读一读:我来朗诵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感情,展示诗歌音律美。)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所以,读的时候,我会注意用 语气。&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我还会选择 的音乐来烘托感情。
白色套餐:忆一忆:诗歌的鉴赏角度。(通过回忆散文诗《蔚蓝的王国》语言的鉴赏方法,探索诗歌的鉴赏角度及方法。)
【自选套餐】(选其一)
红色套餐:找一找:我了解的徐志摩。(搜集对于徐志摩的生平资料,创作作品,优秀篇目。)
金色套餐:画一画:志摩笔下的康桥。(从诗歌中描绘的意象、意境入手,画出徐志摩诗中的康桥。)
绿色套餐:搜一搜:再现当年的康桥。(通过网络,寻找康桥的图片资料,制作成辫辫迟,现场再现康桥美景。)
紫色套餐:学一学:明确诗歌意象、意境。(通过学习资料的查找,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明确诗歌意象、意境的内涵。最好列举学过的诗歌来进一步解释。)
这些套餐难度上有跨度,方式上较多元,从寻找徐志摩的生平、康桥的资料,到诗歌意象、意境概念的初步理解,让学生通过查找、搜集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生动、有趣又多角度的预习方式,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他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
2、课堂漫步诗意画卷
在《再别康桥》的成果展示上,有的学生伴着音乐深情诵读,令人陶醉;有的学生将徐志摩和康桥的情缘娓娓道来;有的学生制作的康桥视频令人身临其境;也有学生对意象、意境有了自己深入的理解。
3、课后用想象续写诗篇
诗歌的鉴赏就是一种依靠想象、联想的再创造。
因此,倘若诗歌教学仅仅满足于课前的预习、课堂的掌握和课后的习题,那么会扼杀很多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文学热情。当他们在课堂上领悟了作品的内涵、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后,如果能乘胜追击让他们把这份感悟和体验表现出来,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是那么有灵性、那么有激情。笔者的诗歌教学,常常顺带着一次小规模的诗歌沙龙——学生诗歌学习成果展示会,学生对此兴趣浓厚。
在这样简单而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会很容易沉浸期间,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互动也就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