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开展“走出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的误区”的教学论坛活动
为更好地推进“和谐课堂”建设工程,礼嘉中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12月19日,举行了题为“走出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的误区”的教学论坛活动。
本次论坛在热烈而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教师们就目前课堂中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现象提出问题,如何改善,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展开深入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活动,大家统一了认识:
1.见解不同时引导学生讨论
课堂教学,难免有学生对某些内容发生理解偏差,见解分歧,没有很好的判断力进行取舍,觉得这种想法也对,那种方法也好。此时,教师不要轻易地将正确答案抛给学生,而应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从而统一认识。这样比教师的“独白”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制约和注意、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也不能“穷追猛打”,更不能冷言机讥,应发挥集体智慧,引导学生讨论,广泛交流,展示认知过程,使学生的思考深入下去,从而解决问题。
3.深化拓展时引导学生讨论
“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有些问题看似简单、浅显,却隐含着规律,潜藏着本质,是深化拓展的好资源,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往往被学生忽视。在解答这样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讨论,通过问题的解答,梳理知识的系统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地进行深化、拓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试误”的过程。有些知识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实践证明,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如果从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讨论,充分展示错误的思维过程,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就能避免错误的再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本次教学论坛活动,为教师大胆尝试和探索“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一次交流的平台,相信在理论的引领下,在教师务实的行动研究中,学校构建“和谐课堂”的探索必将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