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组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地理学科组>>教师成果>>正文内容
试论高中生地理学习倦怠的产生与化解途径
发布日期:2013-01-05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王小春

 

【摘要】:学习倦怠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地理学生学习心理倦怠的产生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化解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倦怠  原因  对策
笔者在教学中偶尔遇到相似的教学场景,学生对教材内容不感兴趣,而当提到相关课外内容,马上就会精神大振,如同换了一个人一样滔滔不绝、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迫切要求教师多讲一些课外内容。这样的情况如果较多出现,那便意味着教师遭遇了学生学习倦怠问题。
学习倦怠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概念。杨丽娴等学者则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倦怠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转向外界影响因素;学习效率低下;认为学习、生活乏味无趣;厌倦学习和学校生活等,进而转化为学习困难,甚至放弃学科学习,更恶劣的可能是演变为师生之间的对抗。
中学阶段作为学习的黄金时代,对未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尽可能规避学习倦怠呢?我们需要了解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再对症下药。笔者从事的是地理教学,下面以地理学科为例,略作分析。
一、学习倦怠产生的原因
1、教学大环境影响下的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思想认识
地理学科在我市中考作为非必测科目的情况,对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影响。首先在一些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师资不足,常出现非专业教师兼任,课堂教学良莠不齐,甚至还经常需要为语数外主课让道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下,学生常常错误地认为初中地理是一门副课,课堂上不太重视习,敷衍应事。
在现行的江苏省高考制度中非地理选修只需达到学测水平,而为了提高学测的通过率,学校和教师都会提前进行全面复习、强化知识,相对容易的学业水平测试又使得学生思想上有所放松。这些想法的存在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没有明显的紧迫性,缺乏学习的内驱动力,给学习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学生自身学习基础不扎实,思想负担过重
初中地理教学良莠不齐和初叁一年学习的间断造成知识的遗忘,不少初中生在高中学习地理时基础知识存在明显的欠缺,与学习需求形成一个明显的断层。相对于初中地理注重学生了解地理事实表象、分布的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开始讨论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的规律性。因为初高中地理学习没有良好的衔接,对学生的地理学习造成极大的障碍,例如在高一年级中,遇到过不少学生向我询问中国的哪个半球、给出轮廓图后学生却说不出是哪个大洲或主要国家等诸多类似问题,很多学生连地理上最基本的经纬线都分不清,学生对所学知识常常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在高中学习新鲜感过后,学生常陷入想学又学不进,又不能不学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常导致学生产生较强的焦虑情绪,内心挫败感较重,同时高中的学习强度大,来自家庭的期望又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心理压力,加上高中生的情绪易波动,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在多种因素综合下,学生一旦自我调节失败,极可能自暴自弃,放弃主动学习。
3、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存在一定差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城乡差异明显,各地学生生活体验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较多时候与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有差异,学习热情不高。如江苏南部地区没有资源型城市,学生对这方面情况相当陌生,在《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必须依赖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有限资料,被动接受为主。
另外随着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学生也可能从各方面获得有关教学内容的信息,首先形成先入为主的影响,而学生所了解的信息不够全面,当所学与所知冲突时,对学生学习造成干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热情。
4、 教师新课程理念执行不力,学生学习自主性没有激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但在现实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实施过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最终没的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如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学时间限制和教师的教学风格
按照新课标编制的教材,安排了大量学生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限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来进行,在教学时间不足教学进度紧张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大幅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甚至完全没有学生活动时间,强行推进教学,学生被迫接受灌输,极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学习倦怠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教师习惯于规范化、标准化的教案式教学,“死的教案 ”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学与学生,压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善于调动学生,因材施教,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2)师生关系
新课程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在教师控制之下进行,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不对等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强势和绝对权威性是学生个性难以展现的重要原因,学生个性受到压制,又不得不被迫学习,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3)学生自身的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多种多样,思维方式各有特色、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同一门学科就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学力。学力低的学生会因为的长期处于学业的下游而陷入学习倦怠。还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上没有目标,对自己的学习很茫然,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对学习抱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而不自觉地学习倦怠。
5、学生学习评价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们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高低,也可说是惟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掩盖或忽视了学生平时的表现,让学生偏面地关注考试分数,不注重平时主动参与学习。
二、化解学习倦怠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行为受思想的引导和制约,从根本扭转学生的学习倦怠首先需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向学生阐明高中地理的学科价值和人生价值,是人文素养提高的必备条件之一,是生活必备技能。让学生明白这是为自己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增强学生的动力。
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是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释放心理压力;也可以在教学前放一段轻松的音乐或风景图片暂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在评价时适当采用激励性词语等方式方法迂回前进,逐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化解学习倦怠。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进新课程理念执行
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习惯于机械地输入所教信息。教师长期采用传统模式教学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自主性,课堂学习效果自然不高。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教学资源进行阅读、查询和检索,对所得资料进行比较、选择、加工,进一步分析后进行探索,获取自己想要的材料。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分享所获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对他们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主动多阅读专业理论着作,加快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理念多加实践。例如情境教学模式等。情境教学就是以培养兴趣为前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在情境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接下来又在连续的情境中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其模式将理论与实际接轨,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行为的训练。
3、多选用学生熟悉的事象、感兴趣的相关热点时事新闻作为课程资源
学生对什么最熟悉?发生身边的事或自己的生活环境。地理是阐述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地理事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学生对其中蕴含的地理规律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选用这些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作为课程资源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破解学习倦怠。如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热力环流,光从文字上面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但日常生活开水沸腾的现象与热力环流的情况非常相似,可以让学生回忆其现象来理解热力环流。同样的情况,我们在进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时,可以让学生比较爬山过程中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的变化或出示同一天中某座山山脚与山顶气温的对照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不乏热血精神,单调枯燥的学校生活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也关心新闻时事,新闻报道中的有关地理热点时事可以作为很好的课程资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最近中日之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纠约,背后隐藏着大量的海洋地理课程资源,比如钓鱼岛所属的海岛类型与形成、附近的海底地形、领海与领海基线的划分、海洋专属经济区、海底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中的渔场等,还涉及到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可以统一在这一热点时事中讲解,学生对此也颇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既可以有效破解学习倦怠,同时学生学起来这些也觉得理论联系实际,又符合学习“生活中地理”这一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4、完善学习评价机制
学生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单一的评价机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偏重学业成绩的评价机制会引导学生关注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中提出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下的评价机制更多地强调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化,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平时的评价过程中来,采用集体评议、点评、民主投票、平等对话等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自觉关注教师的教学或同学的学习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评价机制不能是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要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过程表现、学习成果等因素,以期突出学生在某一时段学习中的进步和成长,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长学生的学习信心,逐步摆脱学习倦怠。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苍产蝉辫;黎奇   首都师范大学生出版社
2、《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教学实施》&苍产蝉辫;高等教育出版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