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作文命题沿袭了201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概括地说,就是“材料+题目”的形式。之所以说是材料,而不是提示语,是因为在材料文本之前,命题者明确地写出了“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的字样。从材料内容来看,它不再是命题者组织的帮助考生更好更快更准地审题的提示性语言,而是引用了莫言的一段话。显然,命题人心里是有考查考生材料作文写作的意图的。那为什么有要给定“面对争议”这样一个具体的题目呢?我想,也许是命题人担心一步完成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转变,会让学生难以适应,会给学生带来审题立意、文体选择、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困扰。而命题作文则不然,题目本身就是给考生最准确的提示,也有利于阅卷老师的把握切题与否的标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改这次作文呢?我讲叁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对于审题。因为它还是命题作文形式,所以我们应该抓住的是“面对争议”这个题目,而不是题中所引用的材料。切题、基本切题和不切题这叁个级别就是由“面对争议”这个题目决定的。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上对“面对”这个词没有作出解释,对“争议”这个词也只是简单地解释成“争论”,但是我想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大家应该不会产生争议。我的看法是,题目中的“争议”是审题关键词,它不仅包含“不同意见”,更应指“对立或冲突的看法和主张”。如果要说引起争议,那么应该至少点明至少有两方的看法是对立或冲突的,而不应该是来自一方的怀疑、误解、非议等。这一点可以作为审察切题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另外“争议”这个词前用了“面对”一词,这就意味着,在内容取向上,写“怎么样”比写“是什么”、“为什么”更为恰当。也就是说,作文的立意方向应主要抓“如何面对争议”这个问题,表达“面对争议”时的立场、态度、方法及效果,而不应重点写争议的内含、产生的原因等内容。这一点可以从考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用材详略等层面来把握。根据审题的这两条标准,可以将作文评定的等级分为叁大类,第一大类就是一类卷或二类卷,56-70,对“争议”理解准确,观点或事实性材料能指向或体现“对立或冲突的看法”,文章围绕“对待争议”的态度或方法来展开,可以视作“切题”,主要才有资格进入一类卷和二类卷的行列。当然,能不能被评为二类卷或一卷类,还需要从立意、结构、表达等层面来综合判断。第二大类就是叁类卷和四类卷,42-55分,文章只是点到“争议”,然后主体文字迅速滑向批评、误会、困境、宽容等“单向性看法”,文字安排上从“争议是什么”到“争议产生的缘由”到“如何面对争议”,而不是直接入题“如何面对”,再穿插争议内涵、原因分析,节奏缓慢,入题不快,结构不紧,可以视作“基本切题”。至于是叁类卷还是四类卷,再看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第叁大类就是五类卷和六类卷,如果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一厢情愿地将拼搏、坚持等概念整体打包,当做“争议”,或不断重复同一个观点,文字上拉拉杂杂,絮絮叨叨,可以视为“不切题”。当然,评“六类卷”应该慎重。
第二,对于立意。“如何面对争议”,这个问题需要一个确切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立意所在。从所给的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命题人苦心安排的答案,概括地说,就是置身事外、坦然面对、注重行动叁个方面。这叁者不是并列关系,相反可以叁位一体,比如,都统一在莫言这个争议人物身上,他的态度可以说是冷静面对。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必须立“冷静”之意,他们完全可以写据理力争、强势回应等。只要合乎情理,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如果立意立在以毒攻毒、以暴制暴的狂躁式面对上,那就只能算是立意低下了。所以,考生选择怎样的态度、方法,可以看出写作者的内心世界,折射出写作者的人格价值,也决定了立意的层次类别。可以将是否理性定为49分上与下(前叁类与后叁类)的分水岭。
第叁,对于文体选择。我个人觉得,这个题目更像议论文的题目,但是写成记叙文也没有什么难度。如果写的是议论文,重点看思维的质量。也就是说,不仅要看观点对不对、明确不明确,更要看论据准确不准确,分析深入不深入,思路畅达不畅达,文章有没有思辨力。如果论述只是平面展开,材料只是堆砌而缺乏明显的论述角度,最高不超过切入分47分。如果深入浅出,文气流畅,应该在二类卷及以上赋分。记叙文要看取材之小与意义之大的关系,能以小见大,形象丰满,细节感人,应在二类卷以上赋分。如果是家常小事,寻常道来,则在叁四类卷中赋分,其中细节描写较为有效、叙述较为生动地可评叁类卷。至于不及格作文,主要是不切题为标准,不以表达能力强弱来决定。
下面谈谈对几篇样卷的看法。
第一篇:议论文。作者由年味渐浓联想到曾经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两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刘谦和“西单女孩”。在分别揭示这二人饱受争议的原因后,叙写他们自身面对争议的立场和行动,坦然从容,继续拼搏。作者将他们的立场与他们所取得的新的成就联系起来,突出理性面对争议的意义和价值,并拿他们与一些面对争议掀起骂战的其他明星对比,提炼出“面对争议可以检验一个人人格”的深刻结论,由此教会我们在面对争议时该做出怎样正确选择。文章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议论深入,行文自然,卷面整洁,只是结尾处议论稍显拖杂。可评一类卷中,66分。
第二篇:议论文。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坚持自我”的观点,不过用“横眉冷对”一词,作者似乎想表达超然事外的态度,但我们知道“横眉冷对”的只有“千夫指”的一家看法,显然作者是将争议当成了“非议”,确有不妥。文中还多次出现这个词语,显示出作者对它的偏爱及偏执。接下来对比列举从容微笑和害怕逃避两种态度,并从叁个方面展开:第一,“争”的不是真理,只有坚持原则,坚守自我才能成就伟业,例证取的是商鞅;第二,内心强大可以秉持正确的思想,坚守不变的原则,论述过程有陷入循环论证的嫌疑,这里以狮王面对众狮子的挑战来作类比,突出客观力量之强大,与内心力量有偏离;第叁,阐释了坚持自我的内涵,就是不在意争议中的褒扬和贬斥,这里引用了材料中的话。这里,我需要插一句,考生作文用不用题中的材料,完全由作文自身的需要决定。这篇作文用材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完成一个论证,不过我们觉得考生以题目中的材料作论据,说服力会稍显弱一些。文章结论部分写出了一个好句子,“也许争议会是一场最好的历练”,给人启发,并顺势转到“行动”层面,照应开头,有深化中心之企图。纵观全文,中心论点明确,语句较有气势,结构较为清晰,主体论证思路较为混乱,出现了重复论证、循环论证的迹象,作者似乎想打破“叁段论式”的议论文模型,勇气可嘉,但是思维不够给力。评为叁类卷中,52分。
第叁篇:议论文。典型的“叁段论”式的议论文,开头简明扼要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用叁个分论点来作支撑(事实上,这一篇文章中心论点“要坦然”在意义层面就不够明确,分论点一基本重复了中心论点,分论点二和分论点叁都偏离了中心论点,所以说这个逻辑框架有问题),再看本论部分的每个小层,都是在提出分论点后匆忙举例,以此来完成论证。第一层中,用莫言获奖后的“淡定”来证明分论点中的“镇定”,不够准确。当然,这要怪作者的语言运用的意识不强。第二层中公众质疑明星会演的假慈善最后真相大白的例子,虽能扣住分论点中“宽容”,但完全落入到“非议”层面,不是“争议”。第叁层用王安石的变法触动了地主阶级利益,但他仍然为国家着想,推进改革,这和分论点“坚定的做好自己”也不太吻合,更不用提文中引用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版权应该归范仲淹所有而非王安石的明显错误了。简言之,这是一篇学写叁段论式的议论文仍然不得其法的作文,可以评为四类卷中45分。
第四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书写很好看,但是思维质量之低与第叁篇有一拼。也是模式化议论文,“个人、国家、民族”叁个词语,毫不费力占为己有,构成了议论文本该最严密却被操作得最简单的逻辑框架。如此构思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仅仅是装了一个套子而已。至于写作者有没有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面对争议”,实在让人怀疑。另外,文中论据材料多关涉“谬误”、“误解”、“非议”等意思,且有政治性论据,空洞乏力。通篇充满“固守自我”的叫嚣,缺乏深入浅出的分析说理,属于不讲理式的议论文。任它语言如何豪华,书写如何潇洒,也掩饰不了它思想的苍白。评为四类卷下,45分。
第五篇:议论文。文章开篇简洁,引用但丁命运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简要交代“争议”的原因和内涵。再接下去以堆砌大量事例,回答“面对争议,该选择哪条路”,最后归结为走自己的路。应该说,这篇文章思路还是清晰的,但是问题有很多,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分析,只是一味堆砌事例,有凑足字数的嫌疑。事例中有“争议”,但更多的是“非议”。对于不知道怎样议论的“议论文”,可以评为四类卷下,42分。
第六篇:议论文。这篇先反后正,以一位叫亨利的作家(好像是欧·亨利,似乎又不是)“面对争议,放弃自我”与鲁迅“面对争议,坚持自我”对比,似乎得出“坚持自我,也许就能发现生命的又一精彩”“总能见到风雨过去的彩虹”的结论,但是作者又对这两个似是而非的观点再次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归结还是这一层意思。例证不确凿,见面不见点,思路混乱,逻辑层次不清,评五类卷中,36分。
第七篇:记叙文。女儿的选科引发父母的争论,最终自己做主,选了文科。作者结尾处还补叙了选科后成绩的上升,证明了自己做主的正确,化解了父母间的争议。叙事主线是争论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但是核心话题是“选择”,立意立在自我选择的重要性上。如这一类问题,具备“面对争议”的外衣,表达或选择或奋斗的主题,可以视为审题稍偏,但应该判为“基本切题”,最高赋分为55分,不要匆忙归入都四类卷中。这篇文章的优点是,围绕事件矛盾的叙述清楚、紧凑,对话描写切合人物身份,人物形象特征较为鲜明。不足是补叙及结尾议论如同蛇足,可见作者对情节安排和点明主旨两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手段。可以评为叁类卷中,52分。
第八篇:记叙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我用庄子《逍遥游》中“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化解了数学、英语两位老师不同看法对我造成的困扰,这一转折性情节是解决问题的支点,也是记叙文中的亮点。不足之处有叁:一是两位老师对我的印象不一致,但事实都出于关心,两者也没有形成直接的交锋,因此也就谈不上“争议”,二是文章开头两段较绕,与本文情节、人物、主旨的关联不够紧密,属于“可以删去的开头”;叁是结尾议论四段拖沓,有凑字数嫌疑。可评为四类卷中,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