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苍产蝉辫;要:介绍了贯穿一堂课中叁个类型的创新小实验
关键词:创新 小实验 课堂
笔者尝试在新授课教学中追求“凤头、猪肚、豹尾”式的优秀课。当然,也不可能在每节课的头、中、尾都处理的精妙绝伦,但我们可以先在某一个环节尽量追求完美。下面就近期开设的示范课、评优课为例,阐述笔者对课堂实验,特别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而自主开发的创新小实验的理解和应用,望能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1.凤头——开头引人入胜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将要继续学习……”。这是最简单的传统式的新课引入方式。笔者发现,课堂开始,学生思维的集中性、敏锐性欠佳,且教师引入课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这些都造成课堂的引入成为摆设或形式,收效甚微。
得改!小故事(物理学史)引入,学生颇有兴趣,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迅速拉向课堂,接近主题;歌曲引入,在《宇宙航行》一课开始前的预备阶段播放歌曲“隐形的翅膀”,问,给你一对翅膀,你将飞向何处?视频引入,在《超重和失重》一课,播放视频“神舟七号发射、杨利伟在太空演示失重现象”。这些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以冲击力,效果较好。
“以卵击石,蛋碎瓦全”,在讲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特点时经常提到,但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笔者将之搬到了课堂,面对简单的操作和明显的现象,没有人感到幼稚,反而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而且在评课中,专家将这一实验作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提出。故而给我启发,什么是创新实验?有效运用前人没有去做的简单实验,且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小实验也是创新实验的一种。
在《牛顿第叁定律》课堂教学的尾声,笔者将物理教学引申到社会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汽车在启动以及行驶过程中,地面给主动轮向前的摩擦力即动力,但很难理解汽车同时给地面向后的摩擦力。笔者在讲台上平行放置了大约数十根玻璃棒(减小摩擦),其上是泡沫板,将放在泡沫板上的电动玩具小车后轮(主动轮)提起,启动后发现车身与板均不动;放下后轮,按下启动按钮,台下惊呼——车前进,而板同时也后退了。本节课的主题“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但笔者认为并没有结束,提示他们进一步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如这一对力的特点(性质、大小、方向等),认识汽车运动的一些力学知识(主动轮和从动轮、两种启动方式的比较、生活中的运用如防止打滑等),课后写一篇相关的科技小论文,留给他们课后探究的空间。
笔者努力将课堂创新小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当然,一些做法还不够成熟,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提炼,及时总结,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进一步巩固新课程改革已有成果。
《追寻守恒量》一课,笔者和很多教师一样,提到了似乎违背能量守恒的“怪坡现象”。但笔者改变了教学方法,观看视频后让学生猜想原因→从侧面观察实验(如图4),发现圆锥体的确是从斜面的底端向上滚(说明:下一课时再让学生仔细研究装置结构)→准备器材→课后探究如何设计实验:使玻璃球由静止沿玻璃棒从较低的一块橡皮向较高的橡皮运动→课后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成功完成了实验→找到了本质原因:看似向上运动,但小球的重心实际是下降的,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
课后探究性实验把物理课堂延伸到课后,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理解生活的原则。
四、对创新小实验中“创新”的认识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笔者比较传统实验和创新实验,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如下表)。比较认识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和运用创新实验,更好地开展课堂创新小实验教学。
|
传统实验
|
创新实验
|
教学目标
|
注重知识传授,促进概念的形成、导出和验证物理规律。
|
注重能力养成,如操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形成良好实验态度,开拓创新性思维。
|
实验内容
|
内容陈旧、缺乏更新。
|
对实验内容、形式进行改革扩充,引进新技术,如几何画板、仿真物理实验室、顿滨厂实验系统等。
|
实验类型
|
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
|
增加归纳探索型、应用研究型、综合设计型实验的比重,引发思维、提取本质、归纳演绎。
|
教学过程
|
形式单一,教师讲授→教师示范→学生实验→教师总结,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发挥。
|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师生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
评价方式
|
书面测试为主,不能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偏重于识记和机械式思维的考查。
|
以过程性评价、综合评分法的结构性评价为主,突出物理实验思想、灵活运用物理实验科学方法、掌握物理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