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健康干预
必须覆盖家庭教育盲区
新学期开始不久,就传来不幸消息;上海一中学13岁的护旗手在为升国旗仪式做准备工作时忽然到底猝死。以往,我们听说的大量案例是学生在升旗仪式过程中因日晒、长时间的站立而晕倒,在准备活动时发生死亡事件还是第一次。这个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公众感慨学生体质健康要脆弱到何种地步才会止步?一个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引发我们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怎样的思考呢?
众所周知,自2007年中央7号文件颁布以来,中国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予以高度关注,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阳光体育”蓬勃开展,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得到了基本保证。作为政府,学校应该做的,基本做到了。事实上比发达国家,中国对青少年的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关心、干预,处于“有过之无不及”的程度。那么学生体质健康的持续下降,或者说改善效果不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是否存在干预盲区呢?不妨先看一下中国教科院体卫艺中心最近几组调查数据。
第一,中国的“421”家庭结构模式不断壮大,溺爱、娇生惯养、过度担心伤害等不当的教养方式相当普遍。
第二,中国中小学学生承受的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直接导致了睡眠时间的严重不足和学习时间的大大的延长,减少了休闲时间,尤其是体育锻炼时间。
第叁,进入网络时代,中国青少年一代更喜欢通过网络、手机、电视获得信息和快乐体验,静态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第四,西方快餐文化盛行,过多高能量物质的摄入,导致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直接引发青少年肥胖者的增加。
第五,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交通的便利,大多学生上学采用以车代步,也从另一个方面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动空间,减少了青少年户外活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