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精心搭台 学生积极唱戏
--例谈如何上好英语试卷讲评课
摘要:讲评试卷既是对试卷本身进行分析,更是对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能力的一种分析,也是对教育者教学效果的反馈。因此,上好试卷讲评课非常重要,既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反思其学习行为,调控学习策略。
关键词:试卷讲评,知识衔接、拓展,解题思路、能力 ,习题巩固
试卷讲评课是英语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课型,但许多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讲评试卷就是逐条讲解,而往往置检测结果于不顾,有的甚至只是报答案,使讲评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就一份试卷而言,凝聚着出卷人的精心构思,体现了出卷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讲评的目的在于了解出题者的意图,在于重点解决关键性、普遍性、深化知识性和理解性的问题;在于强化试卷所考查的相关内容。讲评试卷既是对试卷本身进行分析,更是对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能力的一种分析,也是对教育者教学效果的反馈。因此,上好试卷讲评课非常重要,既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反思其学习行为,调控学习策略。那么,试卷讲评课该怎样上才更有效?
一、明确试卷讲评的目的
试卷讲评课应具有针对性、及时性的特点,要求能达到以下目的:
1、诊断与纠错的目的:试卷讲评课上应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改正错误的解答,使学生明晰混淆的概念。
2、调节与指引的目的:通过试卷讲评,师生双方均可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改进教法,优化学法指导,学生调整学法,查漏补缺,为以后的教与学定好方向。
3、规范答题方式:学生在答题时经常会出现单词拼写错误、词不达意、语法错误等问题。为了逐步消除这些现象,试卷讲评时可选取典型试题,给出完整、简练、规范的答案,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范本。
二、做好试卷讲评前的准备工作
优秀的讲评课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一是对试题本身进行分析;二是对学生答题情况、错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这样做能够加强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讲评前的准备工作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分析。
1、教师要提前做好试卷分析
测试结束,教师就要高效率地完成试卷的阅卷统计工作,要做到对试题的知识点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判断试题的难易度;分析试题的命题思路、考查角度和意图以及答题思路和技巧。
2、教师要具体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
试卷的评讲成功与否,首先是要看“是否查明典型错误及存在的困难,是否提出进一步克服困难的方法,是否保证学生对所做练习质量作自我检查,是否作出练习总结。”试卷评改时,教师要留心学生的解题情况,认真统计学生解答的正确率和错误率,从中了解学生知识的欠缺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数据确定哪些题略讲,那些题需要重点讲评,用什么方法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讲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
上述分析在备课中可借助下表进行。
题号
|
命题角度
|
考点
|
解题思路
|
得分率
|
失分率
|
得分/失分原因
|
|
|
|
|
|
|
|
3、学生的自我分析
在上试卷讲评课前,将试卷返还给学生,要求学生编制“自我分析表”,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
题号
|
一
|
二
|
叁
|
四
|
……
|
对应知识点
|
|
|
|
|
|
应得分
|
|
|
|
|
|
实得分
|
|
|
|
|
|
得分率
|
|
|
|
|
|
失分原因
|
|
|
|
|
|
让学生着重分析其错误原因和性质:1)知识性方面的错误;2)判断理解方面的错误;3)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4)记忆方面的错误等。老师对学生的分析表归纳总结,对不同的题目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有所侧重,精选精讲,针对性更强;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次考试后,学生把每次的分析表放在一起进行总结并发现自己的薄弱点,从而确定努力地方向,也可指导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
叁、精练有效的课堂讲评
1、及时讲评,抓住兴奋点
检测之后,教师在认真批改、分析统计的基础上要趁热打铁,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时间拖得越久则效果越差。因为时间过久,逐渐淡忘,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试卷的讲评应放在测试后未上新课之前。这是因为首先就学生而言,考试时其思维最集中、最活跃,此时他们对于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非常熟悉的。而测试后他们不仅急于知道分数,更急于知道正确的答案,求知欲极强。其次,对教师来说,刚阅完卷,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因而此时讲评必然事半功倍。
2、有的放矢,突出重难点
试卷讲评要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试题,把握住难点,并让学生积极投入。讲评只有真正切中要害地分析学生学习上知识与能力的不足,才能解决学生的易错之处,真正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试题的讲评应该有所侧重,要有针对性。如果教师在讲评试卷时面面俱到,逐题讲评,这样既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又会使课堂平淡乏味。教师要在试卷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备课和讲评,并以此为突破口,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发散,并要举例说明,当堂训练,使学生达到矫正错误,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例1. -I’ve got a little __________ in my house。
-why not keep two or more?
A. juice B. mice C. bread D. fish.
统计结果表明:全班50人选A、C较多,B有5人选,D有15人选。由此可看出学生:(1)fish的单复数不清。(2) a little的两个意思用法(作“一个小的”讲,修饰可数名词单数。作“一些”讲,修饰不可数名词)不清。(3)不会从答语中keep two or more中获取到谈论的应是可数名词。因此,在讲评时我就以这叁个点为突破口,分别作以讲评并延伸迁移到区别little, a little, few, a few。
例2. Could you tell me___?
A. how your friend is like
B. what the matter is with you?
C. when would she give back the tape
D. whether she will join our English Evening
此题各个答案都有人选,说明学生对宾语从句知识掌握不清楚。A答案学生从汉语出发连接词选错。B答案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虽是疑问句,但是是陈述句语序。学生把主句中的Could当作过去时,因而误选为C。因此在评讲此题时我先带领学生复习了宾语从句叁要素,即如何选连接词、时态如何变化、语序如何、并包括特殊情况做了系统的复习后,再让学生看这个题,大多数学生都立刻选对了D答案。
3、以点带面, 要注意拓展
由于受考试卷面、考试时间等的限制,试卷不可能涉及所学知识的全部,命题者往往以点带面来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显然就题论题的讲评是不可取的。因此讲评试卷时,还要适当对试题进行拓展。可以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发挥,也可以将答案要点进行增加丰富,还可以将考点增加难度,让学生在试题讲评中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并对试题题型、知识点分布、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小结,从中获得规律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
There is _____ snow here in winter.
A. too many B. too much C. much too D. lot of
在让学生理解too many / too much / much too 等用法的基础上可以重组出别的试题,培养学生的审题和应变能力。例如:
1. There are _________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2. Oh, it is ___________ cold today.
例如:
-It’s said that scientists have ________ a way to deal with Influenza A/H1N1.
-Really? That's great!
A. come B. come up C. come with D. come up with
此题答案中,由come引申出go,由come up引申出get up / grow up / wake up / look up / put up等,由come with引申出agree with / compare with / begin with/ communicate with等,由come up with引申出catch up with等。
题目是死的,也是可变的,讲评时若能对原题进行适当的变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比如讲评书面表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写出的一些简单句,启发学生尝试用一些较高级的词汇或一些复合句去表达同样的意思;还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表达较好地固定句型让学生模仿造句等等。
4、合作讨论, 发挥主体性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讲评贵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要重视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都能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和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评,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教师只有知道了学生的疑问所在之后才能更好地为其解惑。因此,试卷讲评要利用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激发,解题思路也逐渐形成。
例如:
—What’s your brother like?
—_______
A. He’s fine, thank you. B.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C. He’s tall and thin. D. He’s a famous doctor.
这道题的答案为C,但是不少同学选了B。我在讲评时让学生自己讨论be like与like的区别,然后请个别同学向全班汇报分析结果。学生通过讨论得出like表示“喜欢”,be like表示“像”,并能很轻松地区别What’s your brother like? What does your brother like? 两句话的含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也能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5、举一反叁,寻求最佳解
有的教师讲评试卷时,侧重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遇到似是而非的题目时,学生还没有理清,教师就硬生生地就答案讲答案,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模棱两可。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倘若仅仅校正答案,虽然学生知道了奥丑补迟,但却不知道奥丑测和贬辞飞,对出错的原因及以后应该怎么避免还不甚了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解题思路入手,使他们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寻找“题眼”或“突破口”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例如:Let’s stop _________. I am too tired.
A. to have a meal B. to have a rest
C. having a rest D. having a meal
我启发学生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首先要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的区别。在stop后可跟不定式,也可跟动名词,但意义不一样。根据下一句的意思,可知上句是“停下来休息”,应用stop to do sth句型,所以答案选B。
四、试卷讲评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苍产蝉辫;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更多的师生间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评讲试卷也不例外。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多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更要一同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过程。试卷讲评时,应注意激发学生情感。如有创新,有独到之处的学生要及时肯定,要善于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而考得不好的同学,实事上,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不同的伤害,甚至垂头丧气。如果这些学生不能调整好心态,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势必影响讲评的效果。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要尽可能挖掘其闪光点,加以赞赏,予以鼓励。试题难度相对不大的试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体会成就感,增加其自信心,消除压抑感,激发其内在兴趣。在分析试题中,尽量让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来分析自己做对的题目。这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维护,并且也能体验到一点成功的喜悦,摆脱失败后的不良情绪的控制。只有当全体同学参与了试卷讲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讲评试卷的目的。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对考试后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
五、完善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果
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消化讲评内容
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做好巩固工作,学生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在评讲完一次试卷后就能完全掌握其中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为了巩固讲评效果,教师应在讲评后采取必要手段促使学生消化讲评内容。讲评后,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个别消化讲评内容。要求学生在讲评的基础上再认真阅读一遍,清理自己的失分点,督促学生把自己的典型错题及时整理到错题整理本上,以便随时查阅反思,避免下次再犯累似的错误,从而提高了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讲评后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因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层次不一,而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已经讲的很详细,但可能还会有一些学生对某些问题仍搞不清。因此课后很有必要及时的进一步给予个别辅导,教师可以告诉他们暂时不理解也没关系,以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慢慢就能理解了,这样既能减轻学生因为题目的疑惑不解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也能使他们保持对于学习的信心。
3、设计巩固练习
教师对学生在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之后,可根据讲评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答题的易错点拟出测试题或相关练习题,在讲评课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或小结。或将学生失分率高的知识点重新变换角度设计习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到练习中,增加复习的机会,达到巩固的目的。
总之,讲评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旧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还是新知识的扩充与发散。试卷的讲评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审题能力和加强答题技巧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讲评试卷,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反思,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确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获2012年江苏省“蓝天杯”论文评比叁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