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教研组 更多&驳迟;&驳迟;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教研组>>地理学科组>>教学交流>>正文内容
基于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的可能与改进(沉斌)
发布日期:2013-04-11   点击次数:   来源:   录入者:沈斌

 

如果要对本次全国高中地理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培训的目的来加以概括,则是为着“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实现。无论是对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地理信息技术的视野拓展,还是基于课例的小组讨论和交流,以及首席专家林培英教授划定的小专题的深入探讨,如果离开了“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这一主旨,将会变得形散且神不聚。
一、基于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的基本含义和必要性
第一,教学内容上要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上,由于课程标准采用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加内容的表述方式,这就为教学实施指明了方向、指示了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把握的基本要求。同时,这些内容标准,也规定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重要“节点”(如同旅程中的景点),唯有这些节点的全部达成,最终才能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第二,教学方式上要努力促进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养成。教学方式,无外是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学习方式也就对应着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新课程倡导在两种教学方式和两种学习方式之间保持均衡。传统教学大多是直接教学(多表现为讲授式)、演绎式教学,而对间接教学(主要是探究教学)、归纳式教学极少关注,这就使得学生习惯于接受,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而对主动发现、自主构建意义缺乏意识、也少有锻炼的机会。而这恰恰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不利的。
第叁,评价方式上要根据评价结果的使用来努力实现叁个目的,一是促进学习,二是描述学生的学业修习状况,以及是否达成标准,叁有利于甄别筛选符合“规格”的学习者。第一个目的主要体现在过程性评价上。第二个目的主要体现在模块学习的综合评价上。第叁个目的主要体现在选拔性考试上。但无论是哪种目的的学业评价,忠实于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不超出课程标准的内容范围是基本的要求。
二、基于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第一,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忠实性。一是教师对地理学科自身的理解上,怎样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方法,即体现“地方、尺度和空间”的视角、贯穿“位置和分布、地方差异、区域特性、相互作用、人与环境、地理语言”的方法、呈现地理事项的“在哪里、有什么特征、何时发生、怎么形成、如何影响、怎么办”的思维特征。二是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建设能力的考量和课程改进机制的建立。课程意识方面,当前需要的,一是整体谋划的意识,二是连续性的意识,叁是课程单元重心把握的意识。课程建设能力上,一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跟进上,二是对行动合理性(合目的性)的审视。在课程改进机制的建立上,一是教师合作尤其是自然合作氛围的建立,二是对学生“穿越课程”、“经验课程”有大量丰富资料的记录、分析、整理及其基础上的综合决策。
第二,课程标准自身在建设上的“标准化”。当前,在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方面,遭遇到最尴尬的困境,一是教师并不在意课程标准是什么,甚至很少去仔细解读它,而是去关注“考纲”、研究“考试”,而恰恰忘记了这两者的“源头”;二是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上遭遇“行为动词”把握的困惑。因此,课程标准在其自身的标准化建设上,一是构建“认知过程”——行为动词的内在一致性,二是对这些行为动词进行阐释,尤其是评价层面的列举,叁是为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力)的螺旋式发展构建一个“序”。
第叁,教师对教材使用上的“忠实”与“创生”两极之间的平衡。无疑,教材编写者是对课程标准的加工(选择合适材料、构建学习序)、丰富(追求学科逻辑和学习逻辑两者的统一)。当前,教材依然是学生用以“穿越课程”必不可少的拐杖,教师则是其学习过程中的方向指引者、方法点拨者、学习动力的激励者。为促进学生运用教材学习,教师就有必要在“忠实”与“创生”上保持均衡,若是过于强调前者,则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将有可能陷于僵化,若是过于强调后者,则学生有可能出现“无所适从”的尴尬。
如上所述,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我们需要注意到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即,第一,教学丰富性减少的危险。第二,满足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困难。
叁、基于地理课程标准教学的未来之路
第一,教学专家支持系统的整体构建,这是保障。当前,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首先表现出的是,教师地理学科素养的缺失或薄弱、地理课程意识的淡薄和课程建设能力的低下,归根结底是他们所能获得的专家支持不够。从国家层面来看,有必要建立学科督学制度,自上而下地构建一整套的学科教学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一方面肩负对教师学科教学的调研和诊断;另一方面则是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专业支持。
第二,普遍性的教师培训的跟进,这是基础。自第八次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不能不说我国各级培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然而,教师常常追问的是“那样是好的,我如何去做”,而他们所遭遇到的回答常常是“这需要你自己去摸索”。毫无疑问,这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专家支持系统本身的专业性的缺失;二是培训针对性(问题解决)上的缺乏。
第叁,教学评价、学业评价的完善,这是关键。众所周知,在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界,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学,高考,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缺乏更为科学、有效评价机制的情况下,人们过度使用学生的考试分数来用作进行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为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教学评价的人本化、科学化,学业评价的多样性、过程性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    E-mail: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427731848@    电话:0519-8623123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